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隨著全國不少地區氣溫的下降,又到了“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的時候。這句話可以說是寒冷冬日南北方有無供暖的真實寫照。11月北方開始集中供暖,而在我國南方,雖然整個冬季氣溫徘徊在零攝氏度左右,但是有在南方過冬經歷的朋友都知道,由于空氣濕度大,陰雨天氣多,南方多數地方的冬天是許多北方朋友沒法忍受的,有一種寒刺骨的感覺。
尤其近年,隨著南方極寒天氣頻頻出現,人們對供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南方要不要實施統一供暖?近年來這個話題一直被爭論不休。
進入11月以來,氣溫越來越低,北方的集中供暖讓冬天的室內溫度時時如春,羨煞了不少南方人。到過南方的北方人都知道,南方的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不能像北方人那樣享受這種供暖,南方一到冬季或者是遇到寒冬,沒有集中供暖,南方人過冬除了“基本靠抖”,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武漢市民:我們家主要就是開空調,但是回家的時候家里是冷的,你要開還得等一會兒,也比較干燥,成本特別高。
銅陵市民:真正到了下雪的時候,還要搞個取暖器、(電)火桶,這一個冬天下來呢,我們的電費也要一兩千塊錢,就算這樣,也不是每間房間都是制暖的。
說來說去,還都是以電力取暖為主,這也帶火了家電賣場取暖設備的熱銷。合肥百大集團家電部經理助理萬曉琴告訴記者,入冬以來,特別是“雙十一”當天,電取暖設備的銷售已提前進入小高峰。
萬曉琴:城市的消費者還是偏向于空調,在鄉鎮這塊的市場來講他還是偏向于取暖器、電油汀。每年的銷售基本上呈15%到20%之間的幅度在進行增長。溫度特別低的那年,那簡直就全部都賣斷貨。
除了空調、油汀、暖氣片,現在,家中無供暖的市民,有不少都采用燃氣壁掛爐進行采暖。按照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武漢市去年的壁掛爐采暖的用戶有六萬多人,今年的用戶數量應該還會有增長。
壁掛爐采暖用戶郎先生:我用的壁掛用起來很方便,但是耗氣量還是比較大,每個月如果你想舒服一點呢,價格就會高,省一點兒價格會底。
但是,無論是開空調還是壁掛爐采暖,這其實都是居民自取暖的一種方式,這種自取暖的方式存在供暖面積小、成本高和安全隱患大等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南方市民呼吁集中供暖。
南昌市民:因為我們(房間)里面潮氣更重,在家里肯定抖啊,冷得打抖,作為南昌市民還是很期待集中供暖的。
銅陵市民:我們也非常羨慕北方,進了家里感覺像春天一樣的,我們也希望政府想點辦法,供上暖氣,大人小孩也舒服一點。
近幾年,中國南方屢屢遭遇冷冬。一遭遇寒流,中國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頓時高漲起來,更多人在討論,中國南方集中供暖究竟是難在哪里?怎樣才能解決中國南方集中供暖的問題?
南方的冬天與北方不同,潮濕加上低溫,造成室內室外溫度一個樣,不管穿多少衣服都會覺得冷。但是,關于南方城市能否實現集中供暖,近年來雖然一直爭論不休,然而均沒有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
面對近年來南方地區屢遭冷冬,南方不少城市也紛紛行動。目前,南京、杭州、揚州、南通等長江沿線城市都已實現部分小區的集中供暖。
在武漢,早在2005年,武漢市就啟動了“冬暖夏涼”工程,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制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
武漢市德威熱力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凱華:目前為止集中熱力管網覆蓋的區域是武昌區、青山區和洪山區的部分區域。以后集中采暖的覆蓋面會越來越大。
而在南昌,在這個冬天,一種新型的電地熱供暖系統也開始進入南昌市民的生活,與其他采暖方式相比,地熱供暖溫度均勻,可減少能耗20%。
南昌市某樓盤主管何靜:100平米一個月大概800左右,一天24小時都有,整個房間都是暖和的,比空調節能20%,比任何常規的都要節能。
地暖的安全性和舒適度,也讓不少市民十分買賬。
南昌市民胡女士:還有用的熱水器等,家里大約要四五百的電費,但還是這個好,雖然貴兩百多,但是這個安全又好,大家都能用。
但是,這種集中供暖是否有在南方城市全面鋪開的條件?中國南方冬季溫差較大,這就形成了南方城市對供暖的需求差異非常大,這也為南方集中供暖形成了一定障礙,南昌市社科院社會所副所長戴慶峰認為,這要客觀分析。
戴慶峰:因為從我們南方情況下,尤其是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尤其像沿海地區更不需要。因為他們(冬天)時間非常短。這個也是存在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的均衡問題。
專家說,南方冬季供暖季是新形勢下的民生問題,涉及社會公平,也是一個效率問題。面對近年來南方地區屢遭冷冬,供暖應該跨過歷史劃線,延伸到南方。南方供暖可以采取按需供應、因地制宜的對策。
戴慶峰:如果要集體供暖,它的前期投入會很大,必須要有科學嚴格的計算,而且每個地方不同,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偏差。所以我覺得這一塊如果說做一個充分的統計以后,確定哪一種方案更合適,可能需要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