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暖分界線已不合時宜?現狀:南京、揚州部分小區已實現集中供暖
寒冷冰凍天氣席卷我國南方,南方實現集中供暖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其實,隨著南方迎來新一輪大范圍雨雪,關于南方應該供暖異議已經不大,關鍵是如何供暖。需要算算經濟賬、資源賬和民生賬,探一探南方實現供暖的最佳路徑。
60年前制定的供暖分界線已不合時宜
浙江多地經歷元旦暴雪考驗;江西啟動暴雪四級應急響應;8日起安徽南部又迎來暴雪……我國南方地區正在經歷一個多年少見的“寒冷”冬季。“最冷寒冬”也讓南方供暖再度引發熱議,一項有2萬名網友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支持南方供暖。
據市政管理部門規定,在北京、山東等集中供暖的北方省市,室溫測量標準多數為不低于16攝氏度。按照秦嶺—淮河這一供暖分界線,上海、武漢、合肥等南方城市并非強制供暖區域。然而在這些城市,冬季室內常溫經常低至10攝氏度,雨雪天甚至在零攝氏度以下。以至于有人調侃,冬天北方人“穿單衣喝冷飲”,而南方人則是“取暖基本靠抖”。
對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玨林指出,秦嶺—淮河線是歷史產物,隨著國家經濟狀況的大幅改善和氣候的劇烈變化,這條線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情況,南方供暖的需求理應得到滿足。
集中供暖的經濟賬
按照支出計算,北方的取暖費用并不便宜。北京市民周先生表示,按照一季30元/平方米的最高標準計算,其130平方米的住宅每月取暖花費超過900元。在南方的采暖主要是電器為主,安徽合肥市民姜女士表示,她冬天一般是開空調取暖,其140平方米的住宅電費每月約為400元到500元。這么算來,南方采暖的成本要比北方便宜不少。
王玨林指出,現在南方實行集中供暖還存在三大難題。一是經濟問題,比如補貼難,集中供暖帶有惠民性質,對于南方的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資源緊張,現在南方的電力、北方的燃煤都比較緊張,全國都實行集中供暖將會讓資源更加緊張;三是設施問題,集中供暖需要大面積的設施建設,對于南方既有建筑而言,還沒有供暖配套,這是一項龐大的改造工程。
從經濟角度看,2012年北京市投入約30億元補貼供熱企業以確保居民供暖效果,供暖補貼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環境角度看,業內人士介紹,北方采暖建筑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要占到我國建筑能耗的40%左右。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對媒體表示,如果南方都采取集中供暖,將會極大增加我國的能源壓力。
供暖的前提是保暖的房子
“相對于供暖,南方地區居民更需要的是保暖的房子,否則一旦供暖,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譚洪衛指出。
當然,這也不能說集中供暖不能在南方推廣。業內專家指出,一些大型企業擁有良好的余熱、廢熱資源,可以對此有效加以利用,構筑區域性集中供暖系統。還有一些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統也可以推廣,如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太陽能集熱系統等,關鍵是要因地制宜、科學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