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濟南12月1日訊(記者 蔣龍龍)省城已經進入正式供暖兩周,今年省城供暖系統已經穩定。不少市民直呼,“今年的暖氣片很燙手。”記者從濟南熱電、熱力等熱企了解到,由于今年室溫要求從16℃升到18℃,熱企提高了供暖標準。今年熱電和熱力通過“汽改水”工程、濕法保養等技術,并通過能耗平臺實時調控減少了熱源損失,這些原因導致今年供暖質量的整體提高。
從16℃提高到18℃,熱企加溫到燙手
為何暖氣片普遍比去年燙手?據濟南一熱企負責人介紹,“首先源于今年9月1日實施的《山東省供熱條例》規定的18℃標準。”條例規定,在正常條件下,熱企應當保證采暖供熱期內用戶臥室、起居室溫度不低于18℃。
往年濟南供暖,只要求供暖到16℃就已經算達標,今年提高了兩攝氏度。該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證用戶達標,在同等的天氣下,熱企要加大供暖負荷,“提高供暖溫度,直接表現在居民家的暖氣片上,暖氣片比往年的燙手了。”
他還向記者介紹,目前濟南市的供暖面積已經在1億平方以上,但是節能建筑占的比重還是較小。“居民家里的散熱過快,因此室內溫度從16℃提高到18℃,并不意味著暖氣片的溫度僅僅提高2℃就行。”為讓更多的非節能建筑市民供暖也達標,“因此戶內的暖氣片溫度比去年就會高出不少。”
為了保證供暖達標,省城各大熱企得多燒燃煤來提高鍋爐出水溫度。根據濟南熱電公司的相關測算,室溫每升高1℃,每平米一個采暖季就得多燒1千克煤。
濕法保養減少問題
熱調試提前一周
供暖季正式開始時,往往是供暖問題集中爆發的時候。據濟南熱電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剛開始供暖時,要經過一段熱調試期。“在熱調試期內,一些老舊系統會爆管漏水,暖氣片會發生氣阻現象。”
為了減少供暖熱調試期內的氣阻和爆管等情況,濟南熱電公司今年將直屬的441個換熱站今年都用上了濕法保養技術。在非供暖季,熱電公司就將供暖管道充滿涼水,供暖時將不用打壓試水。
“由于管道全年充水,一些管道泄漏在夏季便可發現解決,沒必要等到供暖季開始再手忙腳亂解決”。濟南熱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濕法保養,正式供暖季時,“因氣阻現象而引起的不熱現象也大大減少。”
為了讓用戶早日享受穩定熱源,濟南熱電和濟南熱力今年將供暖調試期提前到11月1日開始進行,“比往年的11月8日提前了一周。”濟南熱力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少居民家11月初便有了暖意,由于供暖調試提前,不少管道泄漏、氣阻等問題也得以解決,“市民家暖氣片的溫度也會升高。”
“汽改水”省出熱量
提高末端用戶溫度
由于過去濟南的供熱管網多為蒸汽管網,一些管網年限較長,會出現漏點,高溫高壓的蒸汽就會順著這些漏點瀉出,導致熱量損失嚴重。為了節能減排、降低熱損、提高供熱質量,濟南市自2008年開始實行“汽改水”工程,輸汽管道改為輸水管道,減少熱損耗。
今年,濟南熱電公司下轄的西八熱源廠正實施“汽改水”,供熱面積從原有的80萬平方米增加至100萬平方米。“多出的20萬平方米的供熱能力,一方面可以用來開發新用戶,也有部分直接用來提高供暖管網的溫度,讓老用戶受益。”
濟南熱力公司今年共在東部城區進行了14條熱力管道的“汽改水”改造,將老舊的蒸汽管換為高溫水管,提高了供暖面積37萬平左右,大部分用來提高東城老用戶的供暖溫度。
兩熱企投資1 . 5億元實現智能化供熱
濟南熱力公司數控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先進行供暖系統的調整,工作人員要挨個去擰閥門。”他表示,調整時,費時費力,“容易出現供暖冷熱不均的情況,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熱。”
為實現智能供熱,濟南熱力今年自籌資金近7000萬元建設能耗平臺項目,通過系統對整個供暖系統進行調節。能耗平臺可對轄區內所有供熱面積大于1萬平方米的339個換熱站全部實現自控,對40座重要位置換熱站加裝了數字高清攝像裝置。
將原來費時費力效果不理想的手工調試變為自動調試。當要調試供暖系統時,輕點指標便可實現供暖系統的平衡,“降低能源消耗,以達到最佳的負荷分配調整。”
濟南熱電公司于去年投資8000萬元建設了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熱網自控系統。該系統可對換熱站的溫度、壓力進行遠程監控。“系統還能監測未來一至三天的氣象數據,制作一到三天的供熱負荷預測用量,提前儲熱、蓄熱,在寒流抵達之前,提前將暖流送至用戶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