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令人鼓掌叫好的事情背后,是該縣促成的一段煤炭企業和供暖企業聯姻的佳話。在以前,作為該縣供熱主體的寧陽縣金明熱電廠,一個從供電公司分裂出來的小型國有企業,由于受供暖能力和資金等限制,該縣市民冬季只能“各掃門前雪”,小區、家屬院靠各自鍋爐或地熱泵供暖,溫度不一,收費不等,很多群眾享受不到供暖待遇叫苦不迭。
山東金陽礦業集團是一個以煤炭為主的企業,年銷售收入10億元。近幾年在國家新產能政策下,煤炭行業市場供過于求,區域內可開發資源也瀕臨枯竭。現在是煤炭供應的高峰期,每噸價格還比去年同期低200多元,集團每年生產60萬噸煤炭,相當于一下子蒸發了1個多億。為緩解煤炭帶來的虧損,集團發展了建材、房地產等非煤產業來注入新活力。煤炭不可能再回到十年前那樣紅火了,今年初,開始考察一些外地的熱電廠來尋求合作。
而當時的金明熱電也面臨著上級強制要求“汽改水”的困境。汽改水工程需要把設備進行脫硫脫硝改造,而小鍋爐和地熱泵的廢除也使縣城統一供暖迫在眉睫:金明熱電只有120萬平方米的供熱能力,離縣城500萬的供暖需求很遠。因此,金明熱電雖有技術、人才優勢,但缺少資金,設備改造和擴規都止步不前。
兩個企業的需求就這樣“不謀而合”。寧陽縣委、縣政府今年將城市供熱供暖工程列入為民要辦的十四件實事之一,在另外選擇國能生物發電廠增加縣城供熱的同時,著力提升金明熱電供熱能力。在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下,金明熱電被整合到金陽集團,集團投入8000萬元資金對熱電廠進行設備改造,同時新建縣城供熱管網。以前熱電廠管理模式有些落后,設備維修也不及時。集團將精細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引入熱電廠,對設備進行維修和更換,細算下來每天能節煤100噸。金陽與金明的聯姻讓兩家企業實現了“互利共贏”。再過一個月供暖工程完工后,金明的供熱能力擴大到300萬平方米,將更好地惠及廣大市民。
同樣在金陽礦業集團,一個新上項目非常惹人關注。地下水磨石,搬磚機器人,以前這個成型車間一個班生產需要13人,現在只需要3個人。金陽集團新型建材公司,去年投入2000萬元新上的機器人全自動切碼運系統。公司經營煤矸石磚,主要消化集團采煤產生的煤矸石。這個“機器人”生產系統于今年6月份正式生產,不僅節約了人工,降低了勞動強度,磚產量還提高了40%。
金陽礦業集團的轉型故事,只是該縣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縮影。如今,非煤產業的各種“高精尖”技改,在寧陽縣各煤炭企業正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同為煤炭企業的山東華寧集團,其發展的非煤產業寶勝電纜,今年在原有中、低、特纜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引入高壓、超高壓電纜生產線建設,并研發鋁合金電纜和尼龍碳纖維架空導線等特纜產品,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項目完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
走出煤炭產業‘挖煤—賣煤’的老路子,圍繞煤—建材、煤—熱電等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條,是煤炭企業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該縣華寧集團、海力集團、金陽集團和亨達煤業4家煤炭企業正在進行“洗選煤”項目的改造升級,在提高優質煤產出率、做強煤炭產業的基礎上,發展了機械、房產、紙箱包裝等非煤產業,并逐步技改擴規,向深加工和高精尖發展,煤炭產業鏈條得到不斷延伸。今年,4家煤礦企業新上項目24個,其中煤炭技改擴規項目7個,總投資6.1億元,非煤產業項目14個,總投資31.3億元。轉型“紅利”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