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供暖成為“百姓提案”關注焦點,多位市民提出:
“居民供暖應該更人性化”

據悉,濱州“百姓提案”將直通“兩會”會場,做為眾多代表、委員的重要參考資料。眼下多位市民對供暖問題發表意見,多位市民提出:
“居民供暖應該更人性化”
>>市民楊先生來電:供暖問題不能只“解釋”,而應“解決”
在近日來電、來信的市民建議中,對供暖的關注度很高。有市民提出,近年來,我市大大小小的住宅小區、單位宿舍都陸續更改為集中供熱,但由于新、老城區供暖管線能力有差異,新、老小區的供暖設施不同,在實際生活中,有因為改“大暖”家里溫度得到改善的小區,但也有不少改了“大暖”后反而“挨凍”的居民。目前,有些小區的室內溫度高達26℃以上,而部分住宅小區卻連達到16℃的最低標準溫度都成問題。
市民楊先生認為,無論東區還是西區,新小區還是舊小區,居民的取暖費都是一個標準,大家交的錢一樣多,但溫度卻相差巨大,溫度最高的小區和溫度最低的小區甚至相差十幾度。“我們也問過相關企業,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溫度上不去是由于供暖管線或距離問題,即使是這樣,居民交了那么多取暖費,也不應該再為此買單!”
楊先生說,供暖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每年冬天牽掛著每位市民的心,也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根本利益,不應該只是簡單解釋一下,沒有一個明確的交待。“我認為,相關部門和熱力公司有必要加強管理,出臺辦法,讓供暖問題更加透明,市民了解得更清楚,遇到問題,不能僅僅是解釋,而是要解決。”
>>市民宋女士建議:把定期供暖改為“看天供暖”
同樣是針對供暖問題,市民宋女士來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表示,每年供暖前和供暖結束后,時常會出現特別冷的天氣,但因為供暖時間是固定的,這個時期卻享受不到暖氣。而采暖季中,有時候天氣挺好,氣溫也升高了,暖氣卻還是和冷的時候一個溫度,而天氣冷的時候,暖氣卻沒有進行升溫,家里的溫度會隨之有明顯下降。
對此,宋女士建議,應把定期供暖改為看“天”供暖,這樣才能讓供暖更加人性化,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建議取暖時間應該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延長或者縮短,不一定非要固定在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20日左右。供暖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當居民室內溫度低于16度時就應該及時供暖,平時可根據白天、夜間氣溫情況以及節假日安排,適當的調節暖氣的供給量。臨近停暖日期時,如果出現降溫或反常天氣狀況,應適當延長停暖日期。
宋女士還認為,供熱企業的供暖時間過于固定,對于居民取暖來說,不僅不夠人性化,還浪費了公共資源。如果按照上述建議中所說的根據天氣情況來調整供暖時間和溫度,在符合居民的實際需求的同時,能夠發揮供暖的最大效用,讓老百姓過一個溫度適宜的冬天,同時也能讓企業節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崔 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