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沈陽1月17日電 記者牛輝、特約記者孫健報道:窗外寒風呼嘯,室內三葉梅開得正艷。1月13日清晨,駐守在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省軍區防川哨所司爐工呂鎮,沒有像往年那樣忙于刨煤堆燒鍋爐,而是通過調節哨所室內的電子溫控器為戰友們送去溫暖。去年入冬以來,該省軍區20個地處偏遠地區的連隊和哨所全部告別鍋爐自供暖,改用綠色環保的電供暖。
隨著邊防部隊建設步伐的加快,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軍區距離地方市縣、鄉鎮較近的邊防部隊、連隊和哨所的供暖管道,先后與地方供熱公司完成并網,實現社會化供暖。然而,地處偏遠地區、不具備社會化供暖條件的20個連隊哨所仍沿用鍋爐自供暖方式。
呂鎮回憶說,鍋爐供暖不僅供熱效果不好,安全隱患也多,對環境污染大。每到冬天,他都得和其他兩名戰友輪流住在鍋爐房里值班。最怕出現的情況就是鍋爐“罷工”,每到這時他都要鉆進鍋爐里檢查維修,經常是一身汗一頭灰,而其他戰友則只能一直挨凍,直到鍋爐修好。
去年入冬以來,吉林省軍區啟動20個駐偏遠地區連隊哨所電供暖保障工程。他們根據這些連隊哨所的位置和條件,分別采用水源熱泵和電熱膜兩種電供暖方式,轄區內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天池哨所還配備了新型碳晶電散熱器,使這些連隊哨所室內溫度24小時都能保持在20℃以上。
防川哨所哨長王青紅告訴記者,由于哨所周邊地表水源充足,他們采用的是水源熱泵技術,利用地表淺層水源中吸收的太陽能和地熱能形成的低溫低位熱能資源,采用熱泵原理,通過少量的高位電能輸入,實現低位熱能向高位熱能轉移。
走進防川哨所,記者發現暖氣片已悄然消失,從腳底下冒出來的熱氣使室內溫度計定格在23℃。說起電供暖落戶哨所的好處,呂鎮一臉興奮:“不光我們司爐工解放了,哨所每年僅采暖費用就能節約4萬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