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初雪,記者前往山西大同,越往西行,雪勢越大,天空暗沉。進入大同境內,天色放晴,舉目一片白雪茫茫,晶瑩剔透。
不是連白衣服都不能穿嗎?怎么還會皚皚白雪兀自反射著晶瑩的光芒?
大同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孟愛軍看出了記者的疑惑,笑言:“大同現在可是塞北的三亞,空氣質量指數有時能與三亞持平。”
記者將信將疑,隨即上網查詢。據山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大同市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為300天,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和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均排名全省第一。
前幾年,大同的空氣質量一直在倒數的位置上徘徊,昔日的“黑三甲”何以變成了今日的“近三亞”?
冬季采暖耗能大排污多
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均需要冬季采暖,采暖期因地域不同從3個月到6個月不等,冬季采暖供熱是能源消耗的大頭,占到建筑能耗的40%。
近年來,每到采暖季,霧霾天氣總是讓華北地區措手不及。這與我國北方地區采暖供熱主要依靠煤炭作為燃料有很大關系。日益增長的燃煤消耗,又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
“到了冬天,全市的所有燃煤鍋爐一開,再加上往往返返的送煤車、拉渣車揮揮撒撒,整個大同都會被黑灰的煙塵籠罩,遮天蔽日,空氣嚴重污染。”孟愛軍說。
而這一切,在短短幾年間就有了巨大的變化。
“大同現在的空氣質量這么好,90%的原因是采用了華源泰盟公司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和服務。”孟愛軍毫不諱言。
新技術將廢熱變暖氣
大同市在國內率先進行了“基于吸收式換熱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的城市級節能示范項目。2010年10月,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使用該技術進行了系統改造,實現電廠汽輪機乏汽余熱回收134兆瓦,在當年采暖季即增加了約378萬平方米的采暖供應。
北京華源泰盟節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欽波向記者介紹道:“這項技術是利用熱電廠的現有機組,充分回收熱電廠的大量廢熱,在不新建熱源,不新鋪設供熱管網,不增加電廠總的燃煤量和不減少發電量的情況下,提高電廠供熱能力30%以上,提高現有管網輸送能力80%,同時使集中供熱能耗降低40%。”
不僅是采暖面積增加,居民們切身感受到的是室內溫度提高了不少。據物業公司介紹,此前大部分居民家庭室內平均溫度只有14攝氏度左右,群眾經常到有關部門反映問題。而示范項目建成后,居民家里的平均溫度達到了20攝氏度,還有居民特地送來了錦旗。
此后,華源泰盟公司在4個電廠內都實施了汽輪機乏汽余熱回收,在全市一百余座換熱站內加裝了吸收式換熱機組,大幅降低了一次熱網回水溫度,整個示范項目共回收余熱1093兆瓦,增加供熱面積約2200萬平方米。
對于電廠余熱的吸收利用,這并不是先河。那么,該技術的優勢何在?
“無需改動原汽輪機組的結構,改造工程量小,改造周期短;在經濟上投資相對小,投資的成本3年左右即可收回,經濟效益顯著;由于對廢熱的回收,回水溫度低,所以回收量比較大,適用范圍也比較廣,節能性顯著;系統地考慮發電、供熱循環,不影響發電,回收與末端用熱直接聯系,廢熱收了就用。”王欽波如數家珍。
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記者來到位于大同境內的山西大唐國際云岡電廠,抬頭仰望,幾十臺巨大的排風扇靜靜地停在空中,并不工作。
“因為電廠的余熱乏汽已經被有效的回收利用,不需要再向大氣排放。這一技術不但將余熱吸收利用成為暖氣,這些巨型風扇停止工作,也減少了很大一部分電耗。”全國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徐福州博士介紹說。
而整個大同市的節能減排數據更是喜人。示范項目每年節約67.8萬噸標準煤,而按照典型煤質計算,回收余熱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6.3萬噸,減少氮化物排放量2.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46.1萬噸。
中國工程院院士、熱能工程教授倪維斗認為:“這一技術為我國大型熱電機組遠距離高效供熱和對城市既有熱網擴容改造開辟了新途徑。如果在我國北方采暖地區全面推廣這一技術,利用現有的熱電聯產機組和供熱管網,僅需投資約1000億元,就可增加供熱面積11億平方米,替代大量的燃煤鍋爐房和小煤爐。在保證和提高居民采暖質量的同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0.22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