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燃煤取暖、用上集中供暖,不僅是不少居民盼望已久的事,也是市委、市政府心之所系。去年,市政府再次將“集中供暖”列入為民辦實事之一,大刀闊斧地減少供熱盲區,又幫助郜匠村等10個片區的1萬多戶居民用上了集中供暖。
享受上集中供暖的居民興奮不已。 高云 攝
現場:居民告別蜂窩煤用上集中供暖
城區西上莊辦事處郜匠村位于市區西側,全村360余戶居民長期靠燃煤取暖。在去年的 “市區新增160萬平方米供熱工程”中,郜匠村被納入了集中供熱覆蓋范圍。
2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郜匠村,走進路邊的一家雜貨鋪,看見門邊放著一個煤爐子。“那玩意去年退休啦,我們現在用的是這個。”店主宋建邦指著屋角的暖氣對記者說,這個“小家伙”體積不大,效果卻很明顯,即使鋪里不時有人進出,但屋里始終是暖暖和和的。
村民尚先菊聽說有記者來采訪,專門邀請記者到她家感受供暖效果。記者剛一進門,就感到一陣熱浪鋪面而來,墻上的壁掛式暖氣,摸上去還挺燙手。“以前我們靠燒蜂窩煤取暖,一冬天得燒兩千多塊錢的蜂窩煤,不僅臟、麻煩,還得提防煤氣中毒。”尚先菊說,燃煤取暖的效果也不好,在家里穿保暖內衣套著棉衣棉褲還覺得不暖和。“去年接上集中供暖后,家里每個房間都裝上了暖氣,一天24小時都暖和,這個冬天過得真舒坦!”
“去年我們村可以說是雙喜臨門,兩件好事都趕上了。”來尚先菊家串門的一位村民說,除了用上集中供暖,去年郜匠村還接上了煤層氣,可以說是徹底告別了燃煤取暖和燃煤做飯的日子。
位于市區南部的青楊掌社區,357戶居民今年也將享受到集中供熱。雖然社區集資修建了樓房,但是由于沒有集中供熱,因此入住率一直很低。居民楊小面說,往年每到冬天,不少居民就搬回老房子里,燒鍋爐取暖。然后整個社區便籠罩在烏煙瘴氣中,“嗆得人直咳嗽”。今年的變化讓楊小面一家興奮不已,他的孩子甚至把實現集中供熱的喜悅心情發在了自己的微博上。采訪中,有不少居民告訴記者,政府把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幕后:為保及時供暖破解了不少難題
“市區新增160萬平方米供熱工程”是去年市政府確定的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10座換熱站,鋪設供熱管網9000米,主要解決市區范圍內10個供熱盲區的入網供熱問題,估算總投資6200萬元。新增的10個供熱片區包括新建小區(星河灣、龍灣、鐘家莊社區、潤澤苑、紫竹園、東關盛華、蘭花置業廣場)、部分城鄉結合部(郜匠村、東陽村)、金匠工業園區(天巨集團)。
工程于去年7月全面開工,10月底完工。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遇到不少難題,但為了確保及時供暖,他們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并且按時完成了任務。
“去年新增的供熱盲區中,郜匠村片區的施工難度最大。”熱力公司基建科一位負責人介紹說,郜匠村片區鋪設管網的位置距離西環路中心約45米。別看西環路平展展的,可周邊的地勢卻高低不平,施工難度極大。郜匠片區鋪設的管道直徑有72厘米、長12米,重量達到2.5噸。
這種管道是整個“溫暖工程”中最大最粗的,目的是將來還能給郜匠片區周邊的其他區域供暖。“需要鋪管的地方有溝有坡有樹林,如何把管道運進施工現場成了個大難題。”這位負責人說,在有溝的地方,管道需要架空鋪設,吊車進場很困難,因此只能采取人工加機械的方式,慢慢地將管道鋪好。此外,最難的是在有樹林的地方,吊車等機械設備根本進不去,工人們只能手搬,一點一點將管道挪進施工現場。
未來:基本實現主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
自2012年我市首次將“新增供熱面積150萬平方米”列入方便晉城十大工程以來,今年已是第三年將“供暖”列入為群眾辦的實事之一。與此同時,市區集中供熱入網面積也再次滿負荷運行。
在2011年以前,市區集中供熱能力僅為760萬平方米,供熱系統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許多市民無法享受集中供熱。為了解決市區熱源供需矛盾和燒土鍋爐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2011年我市引進國投晉城熱電廠一期工程作為市區集中供熱新熱源,使得供熱能力迅速提升到1827萬平方米。這一年市區新增供熱面積就達到200余萬平方米。一些居住在城中村、老城區、城鄉結合區、新建小區的居民也有了新的盼頭。
2012年至2013年,我市實際新增供熱面積達到將近500萬平方米,幫助不少居住在老城區、城鄉結合部、新建小區的居民享受到了集中供暖。
去年,“市區新增160萬平方米供熱工程”完成后,市區范圍集中供熱入網面積達到19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再次滿負荷運行。
記者了解到,今后市政府還將繼續加大熱源的建設力度,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主城區集中供熱的全覆蓋。
(本報記者 趙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