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吳云鵬本報記者王鋼鋒
2014年的終端用戶改造完成了,供熱效果怎么樣?改造區域居民是否滿意?帶著這些疑問,2015年3月5日,記者來到了改造前供熱效果不好、居民反映強烈的物資局1號樓、2號樓,建工小區3號樓、4號樓等樓房,隨機對那里的20余戶居民進行了走訪。
2013年以前,加區部分樓房居民家中采暖系統年久失修,管道堵塞、泄漏,導致供熱質量不好等問題日益嚴重。為了保證加區老舊居民樓室內溫度,保證供熱安全,行署林管局2013年第3次常務會議決定,利用2~3年時間實施對終端用戶的改造。2013年、2014年,大興安嶺地區電力工業局共對加區247棟居民樓進行了終端用戶改造,涉及居民14300余戶。改造效果好不好,居民屋里熱不熱始終是地委、行署主要領導心頭關注的民生大事。2014年供暖期期間,地委書記肖建春兩次來到加格達奇熱電廠對加區供熱工作進行調研,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林管局局長賈玉梅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專門聽取供熱相關部門工作匯報,進入供暖期,分管供熱工作的行署副專員包國榮經常深入熱電廠、區域供熱鍋爐房和換熱站進行督促檢查,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并帶領供熱部門工作人員到用戶家中進行走訪,做說明解釋工作。在領導的心中,供熱工作是大興安嶺地區當前最大的民生工作,讓林區人民群眾溫暖舒適地度過寒冷冬季是他們共同的心愿。
走進物資局1號樓東四單元101室的王女士家中,她家屋里顯得暖意融融,“現在供熱效果不錯,比以前熱,沒想到改造之后供熱又快又好,我們非常滿意,希望能保持住。”王女士熱情地說。住在王女士家樓上的何亞春對記者說:“現在室內溫度28℃,天天都要開門透氣,否則就熱得受不了。”隨后,記者來到物資局2號樓隨機敲開幾家住戶的門,住在東三單元101室的劉先生在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感慨道:“說實話,改造效果太明顯了,改造前冬天在屋里得穿棉衣,看看現在,線衣都快穿不住了。”當記者敲開同一單元302室宋大娘家的門時,剛一開門,一股熱氣撲面而來,“我和老伴在這里已經住了三十多年了,以前冬天室內溫度一般在17℃左右,三九天的時候都不到10℃。”宋大娘邊說邊指著掛在墻上的溫度計對記者說,“你看看現在,我這還開著窗戶呢,還28℃呢,在這住了這么多年,今年的供熱是最好的。”宋大娘給了終端用戶改造一個肯定的評價。
記者隨后又來到建工小區,對同樣進行了終端用戶改造的建工3號、4號家屬樓供熱情況進行了解。在3號樓樓前,記者遇到了坐在樓前板凳上聊天的幾位該小區居民。“我從1983年開始就住這了,以前早上起來室內絕不會超過10℃,遇上三九、四九這樣的嚴寒天氣的時候,室內溫度5℃,液化氣10點鐘之前根本打不著火,每天早上吃飯都費勁,晚上睡覺得蓋倆被,現在正常室內溫度都25℃,跟從前一比簡直不敢想象。”家住建工3號樓的郭先生向記者緩緩道來這些年過冬的不容易。不等郭大哥說完,在4號樓居住的聶金鳳大娘立馬接過話茬:“我家現在平時閥門關一半,屋子里都有24℃,以前冷慣了,這突然一熱還有點受不了,我在這住了30多年了,這是我度過的最暖和,也是最享福的一個冬天。”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根據大興安嶺地區電力工業局的回訪調查,2014年終端用戶改造區域居民家中溫度在2014年供暖期,普遍都達到了23℃,2015年他們根據計劃,還將對加區城區內的熱網、終端用戶繼續進行改造,“終端用戶改造方面,除了原計劃依次推進的需要進行改造的樓房外,我們將2014年供暖期期間居民反映供暖效果較差的小區也列入了改造計劃。”大興安嶺地區電力工業局宣傳部部長呂春雨介紹說,如光明小區2號樓,康莊小區42號樓,麗雪北山1號樓等,供熱終端管道存在腐蝕嚴重的現象,今年對加區存在類似問題的樓房他們也將一并進行改造。
“縱觀近兩年的集中供熱改造工程,熱源改造,為供熱系統強化了‘心臟’,熱網改造,則是凈化了‘血管’,我們絕不能讓連接在‘血管’終端作為‘器官’的熱用戶因諸多‘病癥’而將熱能拒之門外。”呂春雨說,從2014年改造的效果看,終端用戶改造效果十分明顯,2015年,這項改造還將繼續進行,并將于供暖期結束后立即展開,屆時希望改造區域居民能夠配合改造,與供熱部門一同打通熱能輸送入戶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