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經濟參考報》刊發的一篇題為“供熱計量改革用戶接受度低”的報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和議論。文中提到,鄭東新區的十幾家公司用戶集體反對,還寫了一個聯名請求,希望仍按傳統方式計費。在感嘆熱計量改革的艱難之余,我們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并思考著:供熱計量實施起來咋就這么難呢?出現問題,就要找到問題之所在,調研發現,計費復雜、供熱質量不穩定、省錢效果不明顯等因素導致了用戶對此接受度較低。但這背后還涉及了熱計量與供熱企業的經營矛盾和熱價的制定問題。
熱計量與熱企經營矛盾
一、市場與經濟成本因素影響下的熱計量收費舉步維艱
從市場因素來看,不論面積熱價還是計量熱價,制定機制沒有市場化,更沒有真實反映熱企供熱成本,導致熱企成本倒掛,虧損經營,不符合企業發展特性,熱計量后的退費要退,補費收不回的矛盾更是讓熱企經營雪上加霜,負債加大。這些客觀的矛盾不解決,熱企大面積推廣熱計量將更加艱難。
同時,隨著煤價上漲,上游熱價也隨之上漲,電廠紛紛提出漲熱價的申請;而下游熱價基本多年未變,所以熱企能維持經營的關鍵就在于內部成本控制和整體的熱耗水平。熱計量退費也一直被關注著,雖說有政府補貼,但每個城市的政府現實情況不同,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實現不計成本的補貼熱企來搞熱計量退費。因此熱價制定機制市場化,熱企自身成本控制與能耗水平降低,才能讓熱企進入良性經營的軌道,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電廠、熱企、熱戶與熱計量在產業鏈上的相互利益沖突和矛盾影響了熱計量收費的發展
從上游到下游,根據市場因素、企業本身運行和成本水平、氣候特點等要素,合理、科學制定熱價,爭取各方利益的平衡點。同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兼顧公共事業的使命,并結合節能減排的目標,一定可以解決上述矛盾。
從以上問題中,我們發現了至關重要的一點:熱價是核心問題。熱價制定的影響要素很多,就熱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定要根據市場因素、當地熱企運行情況、能耗水平、耗熱水平、室外天氣等,利用熱表數據做全面的分析,爭取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符合于市場規律。但是僅僅考慮以上因素,就足夠了嗎?
熱價制定中未考慮因素
-
未考慮原面積熱價中節能建筑與非能建筑的分攤因素。即節能建筑原來也同樣是按面積收費時,它本身的耗能也少。而按計量收費的建筑要求必須是節能建筑,理論上如果供熱面積保持不變,必然會降低熱企業的收入。
-
計量熱價中未納入熱計量裝置的更新維護費用。計量供熱后熱計量裝置需要定期檢定、不定期的損壞維護和更換,這都是不小的維護費用,在計量熱價制訂過程中應該予以考慮。
-
計量熱價中未考慮熱計量中抄錄、統計、分析熱表產生的額外成本。對于集中供熱面積較大的熱企業,在目前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用人工抄錄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熱計量的集中抄錄系統,這套系統的建設費用、日常運轉的費用、后期的維護費用都是一筆可觀的費用。
-
計量熱價中未考慮熱力輸配過程中的損失。部分地區在計量熱價推算時,單位面積熱耗是以熱源出口熱量為準的,這種做法造成未計入輸配過程中的損失未被計入計量熱價中,導致計量熱價相對于面積熱價偏低。
只有保證熱價制定合理性、科學性,才能使熱計量的推廣變得更加容易,百姓也更容易接受。隨著熱企自身的基本功扎實,企業轉型升級到位;國家熱計量政策的引導,地方政府對于熱計量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強建筑業對于熱表設施安裝標準和驗收,相信熱計量推廣工作必定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