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項目現場的感觸之一就是制約組織擴張的,不是或不僅僅是投資和建廠房的速度,而是人才培養的速度。
當年豐田企業在海外建廠,派出了大量的豐田本部的老員工,在美國建立的第一個分廠后,豐田下決心要用十幾年的時間,盡快在當地培養出掌握豐田之道的員工。也就是豐田人才培養時間要跨十幾年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說明要使小樹成為木材需要很長的時間,培養一個人才則需要更多的時間,是個長久之計,十分不容易),后來豐田擴張的是很快的,但在這個過程中讓豐田最頭疼的問題不是資金不足,而是無人可用。
由此我也想到了很多企業經常提到要做百年企業,要基業長青等雄心和規劃,但一具體到怎么實現問題,就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尷尬”。
為了緩解這種尷尬,也許有些企業把希望寄托在空降兵的使用上。但從大量管理實踐案例中,空降兵能達到或發揮出既定的作用的,是極小存在的,在高層空降兵的使用上幾乎都全軍覆沒。背后的原因有多種,從空降兵前期甄選到后期使用,對空降兵使用上的障礙實在多得無法破解。幾乎用過空降兵的企業都走過了同樣的坎坷路:企業大發展,感覺現老人才不配位——大力招募、使用空降兵——融合成為難題,空降兵紛紛離開——重新啟用老人——痛定思痛,開始內部培養。
所以,要避免象豐田象我們的客戶這樣出現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讓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上企業發展的速度。而這要實現這種“雙速”,就要做好人才的培養的規劃,而就要早規劃早實施。
那么,企業應該怎么做才能讓人才培訓的速度滿足企業發展的速度呢?
在《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一書中,楊國安教授對楊三角中的員工能力是非常有真知灼見的,給了我們在人才培養啟示和指導。
首先,從企業發展規劃的角度來規劃人才培養,結合企業的戰略規劃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同時根據現在的管理狀況制定出企業“人才戰略規劃”。這是人才培養和人才戰略施行的基礎和起點。有了人才戰略規劃,接下來就是具體實施層面了------根據人才戰略規劃諸如不同時期的人才需求預測,崗位人才如繼任者的選拔與培養、技術核心人才等的培養方式以及實施過程中的情況把控和調整等。
其次,現有人才的盤點,特別是是要盤點出關鍵人才和確定出種子選手。可以通過崗位素質模型或者簡單運用360°能力評價,來定性評價現有關鍵人才,包括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種子選手等。
再次,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生涯的規劃在基于員工個人和企業組織兩方面的發展需求,制定員工個人和企業組織兩方面的發展規劃,以此促進員工的持續發展,使企業擁有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就象標桿企業華為,就將所有崗位分成六類:管理類、通用類、營銷類、技術類、生產類和研發類,以此進行員工職業發展規劃。
還有就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上升到企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為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創造更大的人才競爭優勢,也才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企業內部人才培養的速度,制約著企業發展的速度!企業想要做大、做強、想做百年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就要做好人才戰略規劃,建立持續不斷的人才梯隊作為支撐,使企業發展有需要的人才,否則就有可能是空想、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