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們常將領導力等同于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或者頭銜。但在“領導力大師”麥克斯韋爾看來,職位,只是領導力的最低層級。
所有正式職權,都受制于清晰的邊界。而非職權影響力卻不受限于這些“硬邊界”。它可以穿透組織壁壘,跨越團隊、職能甚至文化的界線,作用于更廣泛的人群。
依靠職位的領導者只能夠產生頭銜所帶來的影響,人們追隨他僅僅是因為不得不這樣做。這樣的人,可能是老板,但絕不是領導者。真正的領導力,并非是一種職位和特權,而是以自身的影響力,幫助周圍的人成長,讓他們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夢想。
- 為什么組織中的領導者,如果僅依賴職位來實現領導,員工流動率會很高?
- 為什么說影響和賦能他人,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
- 如何理解把權力轉變為責任,是一名領導者走向成熟的標志?
文章內容硬核,實操性強,建議每一位領導者與高管們收藏閱讀,敬請enjoy。

01
真正的領導力,不在于職位和權利
職位,是定義領導力最簡單的方式。一旦你擁有了一個職位或者頭銜,人們會把你等同于它。然而,職位或者頭銜,往往具有很強的誤導性。
依靠職位,來實現自身領導力的人,總會將他們的職位賦予極高的價值。對他們而言,職位比所做的工作,給員工傳遞的價值觀,乃至對團隊所做的貢獻都重要。事實上,職位型領導者,往往將員工視為整個組織大機器中可以任意替換的螺絲釘。
??職位型領導者關注控制力,而非責任和奉獻
當領導者珍視職位勝過影響他人的能力,組織的氛圍也會變得政治和僵化。他們工作,是為了獲得頭銜或利益——不是為了實現組織所肩負的使命,而是為了捍衛并擴張自己的“地盤”。
職位型領導者總是依靠規章制度、政策和組織紀律,來控制員工。他們的下屬只會在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服從他們,通常只做他們被要求做到的事情。當職位領導者要求下屬付出額外的努力或時間時,他們往往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

??當領導者僅依賴職位,來實現領導時,員工流動率會很高
當領導者依賴他們的職位來實現領導時,所帶來的結果,無一例外都是較高的員工流動率。當富有潛能的員工,不得不去服從較差的上司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離開組織。
還有一個事實是,職位領導者通常難以與年輕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合作。因為職位領導者沒有影響力,而上述群體往往更獨立。
去采訪一位剛剛離職的員工,你會發現他們離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想離開自己的直屬領導或企業文化。每個公司都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員工流動率,但是每位領導者一定要問的是:“哪些人離開了?”是最頂尖的人才流失了?還是那些成績平平的人?如果頂尖的人才流失了,而資質普通的人進入公司,那將來就有麻煩了。
一個組織的發展水平,不會超越其領導者的領導水準。在組織中,職位型領導者所占的比例越高,高端人才流失,吸引低端員工的概率就越大。
02
影響并賦能他人
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
為什么一些擁有職位權力的領導者,難以獲得他人的信任與支持?而一些身處底層的人,卻能收獲追隨。正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主動作為,用人格、愿景與行為,去影響他人。事實上,領導者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給他人賦能。
領導者的個性也許很自負——麥克阿瑟將軍幾乎自負到了病態的程度;也許他很謙遜——林肯和杜魯門幾乎有點兒自卑情結;但是他們都希望身邊有能力出眾、獨立、自信的人才;他們鼓勵同事和下屬,表揚和提升他們。
一個有效的領導者,希望自己的同事有能力,他鼓勵他們、督促他們并且贊美他們。真正的領導力,并非是一種職位和特權,而是以自身的影響力,幫助周圍的人成長,讓他們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夢想。
這是一種令人敬畏的責任,優秀的領導者懂得尋找途徑去服務自己的員工,而不是期望員工來服務自己。

相比之下,依賴于自我權力的職位型領導者,則經常發起清洗行動。與提升績效相比,職權對他們更重要,他們將自己的個人利益置于團隊合作之上。
把注意焦點從權力轉變為責任,往往是一名領導者走向成熟的標志。
尤其是隨著Z世代逐漸成為職場主體,這批新生代職場人,不會為過往的職權式領導力買賬,他們渴望公開、民主透明和對話,藐視權威,反抗控制。“領導”和“權威”,在他們的詞典里被無限弱化,傳統的剛性管理對他們已不再奏效。
職位無法代替影響力。當“權威”越來越難以獲得持久的認同,當獲得績效的壓力越來越大,發揮影響力,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03
真正高階的影響力
往往來自于“非職權”部分
企業文化理論之父埃德加·沙因說:“真正的領導力并不是讓人服從你,而是人們愿意被你影響。”非職權影響力,正是一種“愿意跟隨”的力量,它的基礎不是權威,而是信任;不是指令,而是吸引。
??影響力一旦建立,比任何制度都更加牢固
在組織中,無論是向上匯報、向下管理,還是橫向協作,除了憑借職權去推動事情之外,更具挑戰性的,是如何讓他人心悅誠服地與你站在同一陣線,在你的感召之下為了共同目標奮斗。
很多創業初期的團隊或小組織,大家會共同為了一個有意思的目標,自愿去打拼。這是除職權和金錢吸引之外,另外一種領導氛圍。
喬布斯早期帶領蘋果團隊開發初代Macintosh,他并沒有以CEO身份發號施令,而是用“改變世界”的愿景,感染了一群原本性格桀驁的工程師。他說過一句極具代表性的話:“我的工作不是對人和顏悅色,而是幫助他們變得更好。”他用愿景點燃理想,用苛刻推動卓越,這是一種超越職位本身的領導力展現。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曾說:“人們并不是為了你而工作,而是為了他們相信的使命而奮斗。”
在組織真正需要動力和創造力的關鍵階段,領導者靠的不是強權,而是自己能不能以人格、愿景、專業或情感,喚起他人的內在意愿。這種影響力,一旦建立,比任何制度都更加牢固。

??真正高階的影響力,往往來自于“非職權”部分
在組織管理的日常實踐中,真正高階的影響力,往往來自于“非職權”的部分。它既不依賴職位授予的權力,也不依賴制度流程,而是根植于個人的信任資本、溝通能力、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正是這種超越職級和制度的影響力,在以下三方面展現出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1. 促進積極的人際關系,建立長期信賴的合作基礎
當我們習慣動用正式職權,去迫使他人服從,看似效率很高,實則往往是以犧牲關系為代價。被動執行背后的情緒反彈與心理抵觸,常常在后續的合作中表現為拖延、表面服從、推諉責任等“隱性抗拒”。
相反,非職權影響力不但可以緩和負面情緒,而且可能促進雙方的理解和互信,建立長期信賴的合作基礎。
在跨部門合作、項目制管理越來越普遍的今天,能夠建立良好關系網的人,其推動力遠遠大于手握命令權卻缺乏協作口碑的管理者。
2. 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快速適應新挑戰
制度、流程的更新,往往是滯后的。面對第一次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找不到可以參照的正式規定。這時,真正能推動局面前進的,是非職權影響力:你能否帶動人群、能否喚起信任、能否賦予他人行動的理由。
非職權影響力依賴的,是領導者本人的判斷力、感染力和道德權威。而這些能力在不確定性的場景中,更顯其獨特價值。
3. 穿透組織壁壘,跨越團隊、職能甚至文化的界線
所有正式職權,都受制于清晰的邊界。而非職權影響力卻不受限于這些“硬邊界”。它可以穿透組織壁壘,跨越團隊、職能甚至文化的界線,作用于更廣泛的人群。
非職權影響力的本質,不在于改變他人行為的手段,它不靠職位命令你,也不靠制度規定你,而是通過一種近乎感染力的方式,讓人愿意自發靠近、主動跟隨。
約翰·麥克斯韋爾曾說:“領導力無關頭銜、職位或組織架構,它關乎一個人如何影響另一個人。”
在一個復雜系統中,真正的權力從來不是“給了你什么”,而是“你是否能影響他人愿意為你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