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11月建成投運的滎陽國電熱源入鄭項目供熱管網
![]() |
熱力總公司榮獲上合會議優秀服務保障單位獎
![]() |
煥然一新的換熱站
春風送暖,萬物復蘇。
在2015—2016采暖季,鄭州經歷了罕見的持續低溫天氣,成功舉辦了上合峰會,“藍天工程”萬眾矚目,西區回歸重任在肩,《鄭州市城市供熱與用熱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集中供熱有法可依。鄭州市熱力總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勇于創新,銳意進取,持續推進“大熱源、大聯網、大客服、大調度、大維護”五大供熱格局擴容升級,用優質的供熱質量服務民生、保障民生,經受住了供熱初期突降大雪氣溫驟降和嚴寒期持續低溫天氣的嚴峻考驗,圓滿完成了上合會議和省市重點項目的供熱保障任務,向黨和政府、向廣大熱用戶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大熱源”再升級
綠城冬天有暖有藍天
2015冬季供暖開始之際,我國北方迎來新一輪的霧霾天氣,讓很多鄭州人憂心忡忡。事實證明,供暖正式開始后,綠城并沒有隨之出現“供暖性霧霾”。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轉變?答案是鄭州強力實施“引熱入鄭”“煤改氣”,將燃煤鍋爐擠出供熱舞臺。在2015—2016采暖季投入的10個集中供熱熱源中,熱電聯產熱源和燃氣鍋爐熱源所占比例超過95%,冬季用暖不再給藍天增加負擔。
記者了解到,搶抓省內電廠供熱改造的機遇,積極實施引進外圍熱源入鄭的發展戰略,繼2014年完成新密裕中電廠熱源入鄭項目后,2015年又完成了國電滎陽電廠熱源入鄭項目。兩個項目新增供熱能力2500萬平方米,而且刷新了我市已投運管徑最大、管網跨度最長等多項集中供熱設施建設紀錄,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跨區域大型供熱項目建設管理模式,為今后更大規模的綜合供熱項目積累了經驗。隨著2015年十件民生實事之首的滎陽國電“引熱入鄭”項目如期供熱,作為我市集中供熱基礎熱源的熱電聯產熱源增加至5個。同時,熱力總公司相繼完成了政七街、東明路、棗莊燃煤鍋爐房的“煤改氣”項目,新建了北郊熱源廠和航空港區熱源廠二期項目,均是清潔的燃氣鍋爐唱主角。我市集中供熱的熱源結構與能源結構實現了轉型升級。
為了留住藍天白云,鄭州將城區眾多燃煤小鍋爐逐一拆除。熱力總公司積極配合“藍天工程”,全力保障鍋爐拆改單位用熱需求,共有288萬平方米鍋爐拆改用戶加入到了集中供熱的行列。
“大聯網”全覆蓋
系統提升筑牢供熱根基
2015年,熱力總公司步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軌道。通過“引熱入鄭”和“煤改氣”項目的實施,2015年,“大熱源”的供熱能力達到7220萬平方米,全年新增供熱面積589萬平方米(不含西區回歸面積),實際供熱面積增加至5535萬平方米,保障了全市現有熱用戶的用暖需求,為集中供熱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近幾年,熱力總公司創造性地將分散的管網項目按區域、功能等予以整合打包,先后實施了航空港區北區集中供熱管網工程、北郊集中供熱管網工程、老舊集中供熱管網改造工程等多個管網項目,熱網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建改建供熱管網2×102公里。截至2015年底,熱力總公司供熱主管網長度突破1500公里,市區已形成環狀熱網的大格局,熱網覆蓋率已達90%以上,為進一步構建集約化城市集中供熱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集中供熱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熱源到管網再到終端用戶,任何一個環節都與供熱質量息息相關,要提高供熱質量,必須著眼于整個供熱系統的全面提升。提升供熱系統從源頭抓起。近幾年,熱力總公司加強和規范了用戶供熱設施的建設管理,對新建換熱站嚴格圖紙審核、嚴格驗收程序,嚴把用戶工程建設質量關。繼續擴大GPS、管網探傷等先進技術在供熱主管網建設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管網建設質量和管網運行的安全性。對代管的用戶換熱站等老舊供熱設施,加大資金投入,有計劃地逐年逐批進行改造升級, 2015年投資2000余萬元實施了50多項一次網改造項目和244個小區熱力站、二次網的改造工作。繼續加大無人值守站的建設力度,94.9%的熱力站實現了遠程自動監控或監測;夏季常態化開展的用戶庭院管網冷態粗調節與運行期的管網熱態精細化調節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冷熱不均現象,使供熱運行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節能。
全市一盤棋“大調度”聯網供熱保障更有力
2015年供熱運行前夕,中原環保西區供熱分公司回歸熱力總公司。回歸后的西區,供熱運行管理模式從之前的單熱源獨立封閉運行,轉為多熱源聯網運行,徹底擺脫了往年熱源不足的困境,基本上解決了因供熱設施老化銹蝕嚴重故障頻發而影響供熱運行安全問題,供熱質量明顯好于往年。作為全市集中供熱指揮中心的“大調度”,在全市供熱管理一體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由熱力總公司自主研發的集中供熱生產指揮調度系統于2011年投入使用,每年都會隨著供熱規模的擴大,結合系統使用情況進行完善和優化升級。在我市集中供熱熱源結構中,熱電聯產熱源作為基礎熱源,保證了全市供熱的基本需要和大局穩定,而區域性燃氣(煤)鍋爐房作為調峰熱源,增強了應對極寒天氣與突發故障的能力。2015年,“大調度”立足于全市供熱一盤棋,依托互聯互通的“大聯網”,在1500余次水力計算的基礎上組合出50多套運行方案,最終甄選出理論合理、技術可行的供熱調度方案,實現了全市區域內不同熱源間的有機組合、相互支援,確保任何情況下各區域的供熱都能得到有效保障。2015—2016采暖季,共有12個熱源、1436座熱力站納入到調度系統,聯網規模與聯網形式逐年升級,首開國內電廠與電廠間聯網供熱之先河。實踐證明,多熱源聯網供熱在降低管網壓力、改善水力工況、保障供熱穩定等方面效果極為顯著,充分發揮出各類供熱資源的綜合效能,避免了突發故障下大面積停暖現象的發生,也有效地解決了我市熱源分布西多東少的不均衡問題,使集中供熱的規模效益得到最佳體現。
隨著管網規模與供熱面積的迅速擴大,“大維護”也面臨著更加嚴峻形勢。為了降低供熱管網及設備的銹蝕,熱力總公司在運行結束后,對具備條件的供熱管網采取注水濕保養,同時對1720處檢查井、4850臺閥門進行了維修保養。全年累計整治供熱設施隱患30余處,處置管網突發故障214起,有效提高了一次管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了整個供熱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大客服”再擴容
陽光服務暖身更暖心
多年來,熱力總公司秉持“供熱暖身,服務暖心”的服務理念,致力于“大客服”的建設,在供熱服務上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使“陽光服務”更加深入人心。
客服中心是“陽光服務”的重要載體,是“大客服”建設的核心內容。2015年,新建了北區、棗莊、南區3個二級客服中心,統一了企業標識和服務規范,寬敞明亮的客服大廳以嶄新的面貌為用戶提供供熱咨詢、熱費收繳、信息變更、簽訂供用熱協議等一站式服務,安裝了銀聯全民付自助繳費終端,配備了便民服務袋,還為行動不便的用戶提供上門服務。為減少中間環節服務滯后問題,熱力總公司拉長服務鏈條,延展服務內涵,目前已有約41萬熱用戶實現了收費到戶,通過銀行代收、現場收費、移動支付等多種方式方便用戶繳納熱費。2015年,代收費銀行(或機構)由原來的5家增加至7家,銀聯全民付自助繳費終端遍布正道思達、大商等大型超市,新增的31臺POS機可隨時應約上門收費,同時通過“鄭州熱力”微信公眾號推出微信繳費功能,繳費渠道選擇更加多樣化。在客服系統增加了短信發送功能,可直接將咨詢內容發送到用戶手機上,既方便用戶記錄,也提高了接電效率。
便民服務多措并舉,便民活動推陳出新。全年開展“進社區、進萬家”宣傳服務活動112場,發放各類宣傳資料4.8萬份,走訪用戶11000多戶,發放收回調查問卷6000余份,義務上門維修8000多次,通過短信平臺發送二次網試壓沖洗、新年祝福、供熱常識等短信120萬條。
《辦法》的施行,為我市集中供熱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同時,也對供熱質量與服務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對供熱企業有了更加嚴格的約束與規范。熱力總公司提前組織職工學習培訓,把《辦法》的規定作為對供熱服務的底線,及時完善內部相關管理制度與業務流程,及時修訂供用熱合同條款,細化供熱系統試壓注水等制度,進一步規范了供熱服務內容與標準。同時,深入社區加大供熱立法的宣傳力度,營造和諧的供用熱環境。
打造城市供暖名片
服務民生永無止境
把鄭州供熱打造成綠城的一張城市名片,是鄭州熱力人的追求。
2015年,省市政府明確提出保機場二期用熱的目標任務。熱力總公司站位全局,從全省的高度來看待服務港區的問題,及時貫通了四港聯動大道、機場貨運路、機場東西貫穿路等重點路段的供熱管網2×15.6公里。與機場二期配套的航空港區熱源廠二期2臺58MW燃氣熱水鍋爐,于2015年10月21日開工建設,12月19日機場二期通航時,按期保障了T2航站樓的正常采暖,再次刷新了供熱設施建設的“熱力速度”。
上合峰會花落鄭州后,為做好這次盛大國際會議的供熱服務保障工作,熱力總公司第一時間組建了供暖設施應急保障小組,對會議場館、會務酒店等相關區域的供暖設施進行深入排查,精心做好各類供熱資源的調配,保證了會議場館用熱和會議期間減排目標的實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上合會議優秀服務保障單位的榮譽稱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熱力總公司將以“十三五”規劃為引導,繼續以提升城市功能、實現節能環保和切實保障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堅持走法制化、科學化、集約化、規范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健全集約化城市集中供熱體系,顯著提升集中供熱基礎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全力促進鄭州市集中供熱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創新無限永不止步,服務民生永無止境,提升供熱系統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提高供熱質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了綠城的冬天更加溫暖,為了綠城的天空更加蔚藍,熱力人永遠拼搏在路上! 來源: 鄭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