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在說全球氣候變暖,可冷不丁的極端天氣來襲,那種逼人的寒冷讓北方人渴望提前供暖。
沒有溫暖感,就沒有幸福感。應該說,供暖時間不能再固守一紙僵硬規定,而要跟著老百姓的“感覺”走——一旦天氣突變,老百姓感覺到寒冷難耐,就應該及時研判并“雪中送炭”。這自然是最理想化的狀態了。
事實上,正如媒體報道,形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供熱時間標準,是參照上世紀五十年代采暖補貼政策制定的,因為“受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等許多因素制約,并非完全以適宜人體的室溫為出發點”。時移世易,人們生活水平已經今非昔比,特別是進入老齡化社會,客觀上更要求回歸到以人為本,供熱時間應該“以適宜人體的室溫”為出發點了。
老實說,當前北方地區已經雷打不動地執行了多年不變的“供暖時間表”,對于供暖的起止時間有嚴格的規定,雖然剛性有余,靈活性不足,但也都不同程度明確預留了提前供暖的口子,無奈老天爺太不給力,往往難以滿足像“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低于5℃”這樣的苛刻條件,正是因為冷得不達標,所以,老百姓就有了“冬天比暖氣來得早”的感受。很明顯,這需要彈性供熱機制更加人性化,才能真正體現出“看天供熱”。
也要承認,個體對于低溫的感受和承受力是有差異的,而且,熱是一種商品,難免有人要擔心提前供暖帶來取暖費用的提高,這種擔心其實沒有必要,按計量收費就能化解——老百姓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于溫度的感受、自身經濟能力以及生活習慣,靈活調控暖氣用量,在不需要暖氣的時間或房間關閉閥門,這樣就能夠節約能源,也不會增加百姓負擔。
中國氣象局相關官員近日表示,11月份,冷空氣活動頻繁,為寒潮頻次最多的月份。并針對全國天氣趨勢,建議“各地加強防御強降溫和大風天氣對生產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注意防范局部低溫雨雪和霜凍危害”。應該說,11月15日正式供暖之前,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說到底,彈性供熱就應該最大化地體現“看天供熱”,就是“要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從而跟著老百姓的“感覺”走。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