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這就是中國》節目的主題是“震撼世界的中國能源轉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攜手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林鎮宏教授,一同暢談中國能源轉型如何成為全球領跑者。
張維為談到,連續二三十年,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都是國際社會耳熟能詳的口號。但2024年9月16日,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華萊士-威爾斯發了一篇文章說,在能源轉型前邊加上“全球”一詞,其實是一種混淆視聽的說法。事實上,只有一個國家在主導著整個能源轉型的發展,這就是中國。他驚呼,如果中國停止拯救世界,將會發生什么?

數據顯示,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以及新能源汽車產銷的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從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來看,中國占到40%。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5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突破50%。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95萬億千瓦時,占社會用電量的32%,超過歐盟27國全社會用電量的總和。
全球能源轉型大致是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多發電,但減少直接用碳排放高的化石能源。二是多用風、光、水等清潔能源發電。2024年10月16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指出,能源市場正在進入一個由中國引領的“電力時代”,中國的電力需求遠大于其他任何國家,因此中國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速度更具有重大的意義。
這一報告指出,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電池的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80%以上,有望于2024年提前實現2030年的風能和太陽能裝機的目標。報告還重點關注了電動汽車,說如果各國遵循既定的氣候政策,電動汽車的銷量占全球新車的銷量比例將從目前的20%增長至2030年的50%。但這個報告強調,2024年中國已經達到了這個目標,預計到2030年,中國新售汽車中70%左右將是電動汽車。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2024年9月21日刊登了一篇題為《太陽能發電的崛起和中國電動汽車驚人的增長可能推動全球排放量下降》的文章,強調中國是全球碳減排潮流的引領者。文章指出,數十年來,有一個事實一直讓關心氣候變化的人感到沮喪,盡管有了這么多討論、這么多行動,但全球碳排放量仍沒有停止增長。不過,全世界眼下終于看到了轉折趨勢的一個轉折點,根據兩家全球的主要氣候機構估計,全球碳排放量或許走到了重要的拐點,2024年可能就是下降通道的起點。
研究機構彭博能源財經一位專家說,你很難想象這一變化有多么的大、多么的迅速,這一重大變化來得越早越好。因為聯合國主要氣候科學報告指出,碳排放量必須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才能減免氣候變化危害帶來的問題,而這一潮流的引領者正是中國。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斯泰納不久前對記者說,今天的中國已成功實現了向綠色經濟的轉型,預計明年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他說,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將從中國的綠色轉型中受益,因為太陽能、風能等價格成本都會大大下降,非洲等地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可以大幅增加發電量。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過去10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就每一度的發電量的成本降低這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的貢獻。有意思的是,西方直到2022年還在指責中國使用太多的煤炭污染了環境,但今天他們又指責中國出口太多的綠色能源破壞市場。其實是中國的能源轉型,使一大批別有用心的西方人破防了。這些人最初的考量是,依仗自己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以綠色能源轉型為借口,維護自己的特權,犧牲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比方說,他們可以通過制定更高的技術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購買西方的設備、使用西方的技術,否則的話,發展中國家就要支付額外的很高的關稅,或者要么就被阻擋在西方國家的市場之外。但是西方怎么也沒有想到,中國將計就計,竟然在全球率先實現了震驚世界的能源轉型。
眾所周知,從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西方國家的工業化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重創,他們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負有主要責任。所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文書中早就確立一條原則,也就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也就是說所有國家都有責任,但西方國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然而多數西方國家迄今還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受商業利益和眾多其他因素的掣肘,再加上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能源價格飆漲,許多西方國家開始重啟了之前被關停的煤電等設施。歐洲是最早提出綠色轉型、綠色協議的地方,但迄今成果還是比較有限的,而指望西方國家能夠兌現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的資金承諾,更是難乎其難。

正如丁仲禮院士三年前所預測的,西方國家就是在“放空炮”,你以為他們真的會減排嗎?我們走著瞧,只有中國才會這樣做。果真,西方國家今天紛紛從原來的減排立場后退。其實歐洲的綠色協議從一開始就是“花架子”,擔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資深訪問學者、希臘前財長亞尼斯不久前也指出,歐洲“綠色協議”的資金安排從來沒有真正落地過。
與此形成鮮明的對照,中國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大致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成功實現了綠色能源轉型。它的重要標志包括,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過了火電,中國的新能源車銷售量超過了傳統燃料車,中國向全世界提供最多、最好、價格最合理的綠色技術和設備,中國的能源轉型使全球減排的努力開始出現拐點。還是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說得比較直白,他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幾乎所有的能源故事本質上都是中國故事。
中國綠色能源轉型巨大的成就背后,是偉大的中華文明,完整的中國產業鏈和了不起的中國模式。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華民族素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生生不息、繁衍發展是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的底蘊所在。我們要承認,一度為了加速國家的工業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也付出過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但一旦覺醒過來,我們的糾錯能力以及背后的文明底蘊也是舉世罕見的。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提出“生態文明”理念,而且把它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國家。中國能源的成功轉型建立在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基礎之上,新能源的開發,尤其是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包括超遠距離、超大規模的電力輸送,全國甚至更大范圍內的超級電網的建設,抽水儲能的建設等等。在中國模式引領下,我們通過統籌規劃,把能源轉型落實到一個一個具體的規劃之中,扎扎實實推進新能源的綠色革命和產業的綠色革命,推進新能源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中國模式下,我們既有中長期的統籌規劃,也有強制性的法律底線,也有因地制宜的精準施策。

總之,這一切的有機結合創造了中國綠色能源轉型的偉大奇跡,這一切永遠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