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推進與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暖通能源行業正面臨多重發展困境:傳統設備能效觸頂難突破、極端工況下運行穩定性不足、AI 技術落地時又受限于跨域數據壁壘與系統協同難題。作為行業關鍵技術的磁懸浮技術,雖在節能性上具備潛力,卻長期受精密控制精度、故障應急響應及商業化落地成本等問題制約。

為探尋破局之道,記者在第 30 屆美的科技月期間,專訪了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暖通與能源技術專家鄭春元、先行研究中心電磁技術研究員劉勝、換熱技術研究員宋霞三位核心技術專家,此次訪談圍繞 AI 如何破解磁懸浮技術痛點、優化全域能源利用效率、構建跨行業創新生態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解碼 AI 驅動下暖通能源領域的轉型路徑。
AI 驅動磁懸?。簭木芸刂频街悄茏杂?/span>
磁懸浮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懸浮精度與運行穩定性,而 AI 技術的融入實現了這一領域的突破性提升。美的樓宇科技先行研究中心電磁技術研究員劉勝透露,其團隊研發的二代磁懸浮設備已實現 0.5 微米的懸浮精度,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一成果離不開 AI 算法對控制系統的優化升級。
“磁懸浮系統最怕突發斷電導致轉子墜落,我們的故障自發電技術能在極短時間內恢復懸浮狀態,這背后是 AI 對電磁力變化的毫秒級預判及響應。” 劉勝表示。暖通與能源技術專家鄭春元進一步補充,AI 技術正推動磁懸浮從 “機械控制” 向 “智能決策” 跨越,通過融合振動、溫度、位移等多維度傳感器數據,可實時調整磁場參數,使設備在零下 15 度至 45 度的極端工況下仍保持穩定運行。
這種智能升級已顯現實際價值:搭載 AI 預測性維護系統的磁懸浮機組,能提前識別線圈老化、傳感器漂移等潛在故障,將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 50% 以上,配合美的推出的十年質保服務,有效打消了客戶對新技術可靠性的顧慮。
系統級 AI 優化:重構能源利用效率
AI 賦能正打破設備與系統的性能邊界,實現從單一部件到全域系統的能效躍升。換熱技術研究員宋霞介紹,美的全系列樓宇設備已標配 AI 調控系統,可通過分析環境變化、用戶習慣等 200 余個參數,動態優化運行策略,確保系統始終處于高效運行狀態。
在核心換熱部件領域,AI 技術推動了設計與運行的雙重革新。宋霞團隊通過 AI 大數據模擬微納米級氣泡生成過程,優化蒸發器結構設計,在提升傳熱效率的同時實現設備小型化,部分機型尺寸較行業同類產品縮短 15%以上。這種優化與磁懸浮壓縮機的 AI 控制形成協同效應,使高溫熱泵系統能效 COP 達到 1.90,蒸噸能耗降至 360 千瓦時,較傳統系統節能 25%。
在實際應用中,AI 驅動的系統優化成效顯著。美的在食品加工領域的示范工程已實現 35 至 152 度的穩定供熱,年節費達 63 萬元,投資回收期僅 1.7 年。而在鼎好 DH3 等商業建筑項目中,AI 調控的磁懸浮離心機組使制冷機房綜合能效比達 5.5 以上,年節約電量超 100 萬度。
跨域數據協同:構建 AI 創新生態新格局
面對 6000 億級的高溫熱泵市場,美的正以 AI 為紐帶構建跨行業創新生態。鄭春元指出,建筑能源領域的 AI 落地需突破數據壁壘,核心在于整合電力碳排、建筑負荷、交通流量等跨域數據,構建標準化“數據銀行”體系。
“我們的磁懸浮水蒸氣壓縮機能實現 150 度以上高溫壓縮,這不僅是密封技術的突破,更依賴 AI 對多物理場耦合效應的精準仿真。” 鄭春元表示,美的正通過 AI 加速技術標準化進程,高溫熱泵測試標準已進入國標審批階段,同時推動設備容量從 2 噸到 10 噸的系列化布局。
在技術轉化與產業協同方面,AI 發揮著關鍵作用。第三代磁懸浮設備研發中,AI 技術實現零部件多功能集成化設計,使性價比在二代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預計明年試銷后將加速市場滲透。同時,美的通過 AI 賦能的示范工程在食品加工、醫藥等領域建立標桿,形成可復制的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磁懸浮技術從 “單點突破” 向 “產業爆發” 跨越。
從核心技術的智能迭代到產業生態的協同進化,美的樓宇科技以 AI 為支點,正在重塑磁懸浮技術的創新邏輯與商業價值,為暖通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范式。(記者 焦子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