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聯產聯供是我國積極鼓勵發展的一項能源循環利用新技術,目前在石化、鋼鐵、造紙、橡膠、紡織、水泥、食品等耗電、用熱規模大的工業企業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提高了熱電利用效率;但在非工業領域,以熱電聯產為核心的“分布式供能”還剛剛起步,而且步履維艱。在全國電力短缺的嚴峻形勢下,大力發展“分布式供能”不僅能循環利用能源,還能緩解大電網的壓力,具有十分緊迫的現實意義,但這個循環鏈卻“循環”得異常艱難。
“分布式供能”是對傳統供能方式的有益補充
相對于傳統的“集中大電網供電”和“集中式城市熱網供熱”而言,“分布式供能”是一種新型終端能源供應方式。“分布式供能”有多種方式,根據用戶的需求不同,有電力單供方式、熱電聯產方式和冷熱電三聯產方式等;根據發電的原動機種類不同,又可分為燃氣輪機、外燃機、柴油機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其核心都是終端能源用戶將發電系統和供熱、供冷系統結合起來使用,獨立地輸出電、熱、冷能,自產自銷,獨立運營。采用這種供能方式,可以比傳統的集中供能方式節約一次性能源30%左右。由于“分布式供能”具有良好的環保效應、高效的能源利用率、豐厚的投資回報、機動靈活的運營機制,自誕生以來就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被認為是代表21世紀能源利用技術和管理發展方向的一種供能模式。美、歐等發達國家政府都競相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勵支持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
目前,“分布式供能”已占到發達國家能源供應總量的25%以上。美國分布式能源供應站已達到近6000座,僅大學校園就有200多處采用了分布式能源供應站。分布式供能系統產電量的54%為自用電,其余采用經營方式出售為公用電網,熱電聯產的發電量占全美發電量的9%以上。英國在過去的20年中,已安裝了1000多個小型成套分布式供能系統設備,遍布英國的各大飯店、休閑中心、醫院、大學、機場、公共建筑、寫字樓和購物商場。
“分布式供能”與我國在工業企業推行的“分散供能”有本質的區別。“分散供能”以燃煤為主,采用集中供熱網管向分散的用戶供熱,電力以上網為主,或電廠在發電的同時,將余熱轉換成熱能,通過管網向用戶供熱。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但在能源利用的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缺陷,而采用“分布式功能”則有助于打破我國能源供應由燃煤壟斷的局面,有利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
上海4個“分布式供能”試點均不理想1998年,我國政府把以“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為核心的熱電聯產聯供,列為重點鼓勵發展的能源項目。為了推廣這種先進的供能方式,上海先后有4家單位進行了試點,但結果卻并不理想:
早在1995年,上海黃浦區中心醫院就投資1500萬元建造了全國首個“分布式功能系統”,從美國進口了一臺燃氣輪機,并設計了余熱鍋爐、油鍋爐、溴化鋰制冷機組等輔助系統,專門為醫院大樓提供電、冷、熱。按照投資預算,如果機組每年運行5840小時,則全年可節約120萬元的燃料費用,4至5年就可以收回投資。但實際運行與理論上的計算存在較大的差異,醫院的最高用電負荷只占機組發電能力的一半,而富余的電力又不能上網,大量的余電、蒸汽也被白白地浪費掉,使用費用居高不下,醫院只好停機不用,重新用上大電網的電。
吸取這一發電能力“供大于需”的教訓,上海閔行區中心醫院在進行“分布式供能系統”設計時,決定“以熱定電”,確保全年最低供電量。如果超過基本供電量,不足的電能可向公共電網購買;而一旦自身用能不足,富余的電力由于同樣不能上網,剩余的能源浪費風險將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因而這項試點進展緩慢,目前,該項目仍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經測算,如果系統滿負荷發電量400千瓦,每天運行12小時,閔行區中心醫院每年可節約能源支出費用近70萬元。
浦東國際機場2000年也正式投入使用了一個“分布式供能”項目,系統的核心是一臺4000千瓦燃氣輪機,只有當這臺燃氣輪機滿負荷工作時,其綜合經濟效益才能得到體現。但由于與分布式功能機組并網的“航飛站”僅在夏季需要較大負荷的電量,平時電量負荷相對不足,因此經濟效益一直沒有體現,最后只好委托閔行電廠進行管理。
上海閔行區的一家民營休閑中心也安裝了一套“分布式供能”設備,由一個專業能源公司負責投資和經營,自2002年底運行以來,無論投資方還是能源用戶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由于該系統的并網問題未獲得批準,目前只能采用自發自用和電網供電隔離的封閉系統運作模式。當系統設備發生故障時,可將系統暫時切斷,恢復電網供電,但必須受到一定額度的限制。與閔行區中心醫院“分布式供能”項目一樣,該系統的裝置也設在地下室,由于各種能量在轉換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對安全與消防都帶來了不小的隱患。
“散兵游勇”式的“單打獨斗”難成大氣候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葉守禮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對以上四個運行并不理想的“分布式供能”試點項目進行了調研分析后認為,發展“分布式供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技術、經濟、政策、法規等多個方面,僅靠單個企業或部門的“單打獨斗”是很難實施的。
據了解,上海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推廣“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戰略目標及規劃性意見,各個項目實施單位基本上還處于“散兵游勇”式的自發探索狀態,缺乏具體的目標規劃指導。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統的實施必須依賴于燃氣供應、電網連接、備用電保障、消防安全等各項內容,目前這些配套項目尚缺乏明晰的系統標準,一些政府部門通常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解決問題,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凡是成功的分布式供能項目,都具有開放式系統的特點,即允許分布式系統利用上網、并網措施,實現系統內能源的供需平衡,但我國電力部門目前對上網和并網技術的審核,還缺乏明確的規范。此外,對于建設分布式供能系統的用戶,還存在名目眾多的不合理收費現象,如管線的接入費、減壓裝置費、電力接入費、備用電容量費、電量費等各類收費,這些都缺乏規范的標準和透明度。
技術上的不完善則是阻礙分布式供能系統推廣的主要緣由。我國目前還難以實現分布式供能系統成套設備自主生產,關鍵設備和控制系統尚需進口,對整套系統缺乏評估體系和標準,這些因素導致某些項目出現熱電負荷計算失誤,在消防、電力、燃氣等配套設施的設計中,也屢屢發生技術、管理上的矛盾沖突,以致延誤項目進度,造成投資效益低下,并使這項循環利用能源的“循環鏈”難以正常“循環”。
國外的成功經驗可作“他山之石”
葉守禮教授告訴記者,發達國家推廣“分布式功能”技術已有20多年歷史,他們的經驗可供借鑒。首先,不少發達國家將循環使用能源作為能源戰略大力推行,不僅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而且還確定了時間表。如美國提出要力爭在2010年將20%的新建商用、辦公建筑都使用“熱電冷三聯產系統功能模式”,并對5%的現有商用、辦公建筑進行改造。歐盟委員會也提出到2010年,歐盟發電量中“熱電聯產”所占的比例將從目前的9%增加到18%。
英美的政府部門還帶頭采用熱電聯產的設備,英國女王的白金漢宮、首相的唐寧街10號官邸,都采用了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一些發達國家還適用經濟手段扶持分布式供能的發展。如美國建立了“先進技術開發基金”,幫助用戶降低熱電聯產的投資和運營費用;此外還建立了一個公益基金,通過對發電或用電征稅等方法籌集資金,用于補貼先進、清潔、高效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和應用。對于用戶自發電的剩余部分,國家采用凈測值的方法,按照符合條件的設備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按零售價收購。英國也允許一定限量內的電力直接銷售,對住宅用熱電聯產的小型工業用熱電聯產給予投資補貼。
據了解,在我國臺灣地區,有關部門也設立了免息基金,附之于銀行貸款,以降低分布式供能項目的貸款利息。凡是熱電聯產設備還可享受兩年加速折舊和抵扣當年所得稅政策,用于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的天然氣也可享受優惠價格,為一般工業用氣價格的九折左右,并規定天然氣供應商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供貨;對于熱電聯產的剩余電力,政府也規定必須以合理價格進行收購,以確保熱電聯產項目的經濟利益。此外,臺灣還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熱電聯產推廣體系,其中行業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布式供能”是對傳統供能方式的有益補充
相對于傳統的“集中大電網供電”和“集中式城市熱網供熱”而言,“分布式供能”是一種新型終端能源供應方式。“分布式供能”有多種方式,根據用戶的需求不同,有電力單供方式、熱電聯產方式和冷熱電三聯產方式等;根據發電的原動機種類不同,又可分為燃氣輪機、外燃機、柴油機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其核心都是終端能源用戶將發電系統和供熱、供冷系統結合起來使用,獨立地輸出電、熱、冷能,自產自銷,獨立運營。采用這種供能方式,可以比傳統的集中供能方式節約一次性能源30%左右。由于“分布式供能”具有良好的環保效應、高效的能源利用率、豐厚的投資回報、機動靈活的運營機制,自誕生以來就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被認為是代表21世紀能源利用技術和管理發展方向的一種供能模式。美、歐等發達國家政府都競相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勵支持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
目前,“分布式供能”已占到發達國家能源供應總量的25%以上。美國分布式能源供應站已達到近6000座,僅大學校園就有200多處采用了分布式能源供應站。分布式供能系統產電量的54%為自用電,其余采用經營方式出售為公用電網,熱電聯產的發電量占全美發電量的9%以上。英國在過去的20年中,已安裝了1000多個小型成套分布式供能系統設備,遍布英國的各大飯店、休閑中心、醫院、大學、機場、公共建筑、寫字樓和購物商場。
“分布式供能”與我國在工業企業推行的“分散供能”有本質的區別。“分散供能”以燃煤為主,采用集中供熱網管向分散的用戶供熱,電力以上網為主,或電廠在發電的同時,將余熱轉換成熱能,通過管網向用戶供熱。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但在能源利用的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缺陷,而采用“分布式功能”則有助于打破我國能源供應由燃煤壟斷的局面,有利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
上海4個“分布式供能”試點均不理想1998年,我國政府把以“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為核心的熱電聯產聯供,列為重點鼓勵發展的能源項目。為了推廣這種先進的供能方式,上海先后有4家單位進行了試點,但結果卻并不理想:
早在1995年,上海黃浦區中心醫院就投資1500萬元建造了全國首個“分布式功能系統”,從美國進口了一臺燃氣輪機,并設計了余熱鍋爐、油鍋爐、溴化鋰制冷機組等輔助系統,專門為醫院大樓提供電、冷、熱。按照投資預算,如果機組每年運行5840小時,則全年可節約120萬元的燃料費用,4至5年就可以收回投資。但實際運行與理論上的計算存在較大的差異,醫院的最高用電負荷只占機組發電能力的一半,而富余的電力又不能上網,大量的余電、蒸汽也被白白地浪費掉,使用費用居高不下,醫院只好停機不用,重新用上大電網的電。
吸取這一發電能力“供大于需”的教訓,上海閔行區中心醫院在進行“分布式供能系統”設計時,決定“以熱定電”,確保全年最低供電量。如果超過基本供電量,不足的電能可向公共電網購買;而一旦自身用能不足,富余的電力由于同樣不能上網,剩余的能源浪費風險將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因而這項試點進展緩慢,目前,該項目仍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經測算,如果系統滿負荷發電量400千瓦,每天運行12小時,閔行區中心醫院每年可節約能源支出費用近70萬元。
浦東國際機場2000年也正式投入使用了一個“分布式供能”項目,系統的核心是一臺4000千瓦燃氣輪機,只有當這臺燃氣輪機滿負荷工作時,其綜合經濟效益才能得到體現。但由于與分布式功能機組并網的“航飛站”僅在夏季需要較大負荷的電量,平時電量負荷相對不足,因此經濟效益一直沒有體現,最后只好委托閔行電廠進行管理。
上海閔行區的一家民營休閑中心也安裝了一套“分布式供能”設備,由一個專業能源公司負責投資和經營,自2002年底運行以來,無論投資方還是能源用戶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由于該系統的并網問題未獲得批準,目前只能采用自發自用和電網供電隔離的封閉系統運作模式。當系統設備發生故障時,可將系統暫時切斷,恢復電網供電,但必須受到一定額度的限制。與閔行區中心醫院“分布式供能”項目一樣,該系統的裝置也設在地下室,由于各種能量在轉換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對安全與消防都帶來了不小的隱患。
“散兵游勇”式的“單打獨斗”難成大氣候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葉守禮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對以上四個運行并不理想的“分布式供能”試點項目進行了調研分析后認為,發展“分布式供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技術、經濟、政策、法規等多個方面,僅靠單個企業或部門的“單打獨斗”是很難實施的。
據了解,上海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推廣“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戰略目標及規劃性意見,各個項目實施單位基本上還處于“散兵游勇”式的自發探索狀態,缺乏具體的目標規劃指導。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統的實施必須依賴于燃氣供應、電網連接、備用電保障、消防安全等各項內容,目前這些配套項目尚缺乏明晰的系統標準,一些政府部門通常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解決問題,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凡是成功的分布式供能項目,都具有開放式系統的特點,即允許分布式系統利用上網、并網措施,實現系統內能源的供需平衡,但我國電力部門目前對上網和并網技術的審核,還缺乏明確的規范。此外,對于建設分布式供能系統的用戶,還存在名目眾多的不合理收費現象,如管線的接入費、減壓裝置費、電力接入費、備用電容量費、電量費等各類收費,這些都缺乏規范的標準和透明度。
技術上的不完善則是阻礙分布式供能系統推廣的主要緣由。我國目前還難以實現分布式供能系統成套設備自主生產,關鍵設備和控制系統尚需進口,對整套系統缺乏評估體系和標準,這些因素導致某些項目出現熱電負荷計算失誤,在消防、電力、燃氣等配套設施的設計中,也屢屢發生技術、管理上的矛盾沖突,以致延誤項目進度,造成投資效益低下,并使這項循環利用能源的“循環鏈”難以正常“循環”。
國外的成功經驗可作“他山之石”
葉守禮教授告訴記者,發達國家推廣“分布式功能”技術已有20多年歷史,他們的經驗可供借鑒。首先,不少發達國家將循環使用能源作為能源戰略大力推行,不僅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而且還確定了時間表。如美國提出要力爭在2010年將20%的新建商用、辦公建筑都使用“熱電冷三聯產系統功能模式”,并對5%的現有商用、辦公建筑進行改造。歐盟委員會也提出到2010年,歐盟發電量中“熱電聯產”所占的比例將從目前的9%增加到18%。
英美的政府部門還帶頭采用熱電聯產的設備,英國女王的白金漢宮、首相的唐寧街10號官邸,都采用了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一些發達國家還適用經濟手段扶持分布式供能的發展。如美國建立了“先進技術開發基金”,幫助用戶降低熱電聯產的投資和運營費用;此外還建立了一個公益基金,通過對發電或用電征稅等方法籌集資金,用于補貼先進、清潔、高效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和應用。對于用戶自發電的剩余部分,國家采用凈測值的方法,按照符合條件的設備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按零售價收購。英國也允許一定限量內的電力直接銷售,對住宅用熱電聯產的小型工業用熱電聯產給予投資補貼。
據了解,在我國臺灣地區,有關部門也設立了免息基金,附之于銀行貸款,以降低分布式供能項目的貸款利息。凡是熱電聯產設備還可享受兩年加速折舊和抵扣當年所得稅政策,用于燃氣分布式供能系統的天然氣也可享受優惠價格,為一般工業用氣價格的九折左右,并規定天然氣供應商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供貨;對于熱電聯產的剩余電力,政府也規定必須以合理價格進行收購,以確保熱電聯產項目的經濟利益。此外,臺灣還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熱電聯產推廣體系,其中行業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