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信陽市民劉南就會羨慕她那些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同學。
信陽市一直沒集中供暖,冬天基本靠“多穿棉衣、多蓋被子”度過。而劉南家在駐馬店的大學同學——他們距離不過一個小時車程,冬天氣溫也差不多,卻享受著集中供暖的福利。這種“不公”,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國家劃定的“秦嶺—淮河”一線為供暖“南北分界線”,信陽處于分界線上。
包括信陽在內的諸多南方城市一直呼吁,“能否跟北方城市一樣享受集中供暖”?夢想能實現嗎?
河南商報記者 程國昌 李肖肖
劃線供暖
秦嶺—淮河成為供暖分界線
曾在東北工作過一段時間的王先生,兩年前回到信陽,東北的生活體驗讓他覺得,“信陽的冬天比東北還要難熬。”
他說,在東北時室外極端寒冷,但供暖設施完善,室內溫度很適宜,“信陽就不一樣了,信陽室內溫度跟室外是一樣的。”
同樣對信陽的冷感受很深的還有劉南。在她看來,北方的冬天是干冷,不像信陽,陰冷潮濕,冷得徹骨,“一晚上被窩都暖不熱”。
有一次,劉南去了駐馬店的同學家,才體會到暖氣的好處,屋里溫暖如春,不必穿得里三層外三層。
信陽距離駐馬店也就1個小時的車程,氣溫相差不大,“為什么他們能供暖,我們就不能呢?”劉南有些疑惑。
“其實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信陽市燃氣熱力管理辦公室主任王道祥說。信陽市處在秦嶺淮河這條供暖南北分界線上,因位置尷尬,雖呼吁多年,集中供暖仍未實現。
這條集中供暖的分界線,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參照蘇聯模式建立的集中供暖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水平落后,能源緊缺,供暖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大于或等于90天,才被界定為集中供暖地區。
當時關于供暖分界線的劃分,有多種提議,有的說以黃河為界,有的說以長江為界。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透露,最終周恩來總理親自主導以秦嶺—淮河為界,即為南北供暖線。
按照此規定,秦嶺淮河線以南,不強制集中供暖,這些區域,沒有暖氣補貼,建筑物不設暖氣管線。
而信陽,剛好就位于分界線上。但由于靠近北方,在信陽人看來,信陽和河南其他地市溫度差別并不大。以最近三年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例,信陽平均氣溫分別為-2℃、-1℃、2℃,鄭州為-4℃、-4℃、-1℃。
無暖可用
取暖設備市場上賣得好
沒有暖氣的信陽,冷空氣來臨時市民只能自發采暖。
信陽市平橋路上一家電器專賣店的工作人員透露,每到12月、1月,取暖設備銷量就很好,兩個月的營業額能達到好幾百萬元。
信陽市區一出租車司機說,信陽最冷時在1月,只能空調取暖。多名市民也承認,雖然現在空調取暖費用不高,但舒適度低,“干燥,開的時間長了感覺不舒服,不開空調又冷。” 浉河區一小區的居民說,他家里有老人,就只能一邊開著空調,一邊開著空氣加濕器。
信陽市的很多新小區內,都裝有壁掛柜取暖,這種取暖方式舒適度高,“費用也高,我家130平方米的房子每個月供暖的燃氣費要1000多元。”上述出租車司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也有許多市民家里裝有電暖和水暖設施。劉南根據親戚朋友家的用暖情況,特意算了筆賬:如果以一間100平方米的房子為例,裝地暖的話,一個采暖季四個月的總費用4032元,空調采暖費用約為3260元,而如果以鄭州集中供暖的收費標準算,為2052元,算起來還是集中供暖最為便宜。
“不過這是理想情況,實際上信陽冬天沒那么長,空調地暖都不會一直開,花的錢實際上差不多,我們希望供暖,最主要是喜歡那種舒適度。”劉南說。
供不供暖
關鍵還得看地方經濟實力
過去60年間,供暖的國家標準在細節方面進行過多次修改,但“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大于或等于90天”這一條沒有變化。根據2012年最新的供暖國標,河南符合這一標準的是許昌以北地區。
其實,隨著近些年經濟水平的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福利的那條“供暖紅線”早已沒那么嚴格,不少處于分界線上的城市都在“蠢蠢欲動”,就連國標中也提到,溫度不達標的,“具體方式可根據當地條件確定”。
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工作人員介紹,“河南處于這樣一個中間地帶,是否供暖更多取決于這個城市的經濟實力。”
比如位于供暖分界線北邊的周口,雖然滿足了集中供暖的條件,卻因為經濟等原因,至今沒有集中供暖。
10多年前,信陽市平橋區做過集中供暖的嘗試。當時為平橋電廠周邊企業、工廠提供暖氣,距平橋電廠幾百米遠的兩個平橋電廠家屬院,成為信陽市第一批嘗過集中供暖甜頭的人。
電廠老職工胡師傅回憶,大概是2001年的一天,門前道路突然開挖施工,埋下了管道,而家里也裝上了暖氣片。
“當時一個月百十塊錢,要比空調供暖劃算。”一名老人回憶。幾年后,平橋電廠改制,由國有企業變更為民營,效益也越來越不好,供暖就停了,平橋電廠也宣布倒閉。
后來,平橋電廠經過一系列的重組,再次準備為集中供暖提供熱源。2012年,時任信陽市發改委主任的熊開程向媒體公開表示,集中供暖的具體方案早已經敲定。
按照當時的方案,信陽市準備利用平橋電廠的發電機組供熱,逐步建立健全城市供熱管網。信陽市政府已經授予平橋電廠中心城區供熱特許經營權,但后來平橋電廠再次出現困難,集中供暖的規劃不了了之。
信陽供暖
正按照規劃方案進行
由于“歷史欠賬”,這些“南方”城市建設的時候,沒有鋪設熱力管道,房屋建筑也沒有進行暖氣設計。
王道祥說,經濟水平也都提高了,應該讓市民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福利,“但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供暖實現起來還是比較難。 ”
他說,信陽不在集中供暖區域,所以之前城區規劃中,沒有預留暖氣設備等配套設施,“一些老城區的地下已經都是燃氣、電力的管道了,就算再挖開,也沒有暖氣管道的位置了。”
不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信陽市再次將集中供暖提上了日程。信陽市工信局辦公室一工作人員稱,已經納入了規劃,仍由平橋電廠提供供暖熱源。
去年年底,平橋電廠已被盛潤集團轉讓給了弘昌集團。電廠熱力部負責人閆先生稱,現在正在檢修設備,做一些前期的準備,“比如搜集一下有多少人有用暖意向,確定前期供暖多大范圍。”
王道祥在談到集中供暖時說,正等待信陽市的總體規劃,根據總規劃來做供暖的具體規劃。政府的想法是,鼓勵社會投資,閆先生也寄望政府能多給點補貼。
集中供暖到底多少人愿意消費,閆先生心里也沒底。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2013年信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50元,遠低于全國的26955元,甚至還比河南省的22398元低不少。
“信陽市的冬天比較短,寒冷期也就兩個月左右。”閆先生說,這種現實情況,會導致集中供暖的企業效益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