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商報記者 程國昌/攝
信陽市區的供暖一波三折,也是諸多南方城市嘗試集中供暖的一個縮影。與信陽一樣被劃入供暖線以外的城市,如今想供暖,無一不是面臨著巨大難題。
不過,限制南方城市供暖的,其實是錢、資源、環境等多種因素。
河南商報記者 程國昌 李肖肖
供暖之艱
分界線上的南陽去年冬天有暖
當年一條供暖“南北分界線”,讓分界線南邊的城市缺乏必要的熱力管道,如今再想供暖,改造費用便成了大難題。
根據政策,“線內”城市供暖基礎設施建設、運轉,國家、省市均補貼,但“線外”城市沒有。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如此巨大的投入,僅靠地方財政扛不住,僅靠企業也受不了。如果轉移到供暖費用中,老百姓很難承擔得起。
相比信陽,同樣在供暖分界線上的南陽市,供暖起步更早,不過目前供暖面積只占城區的5%,在省內排行倒數第一。資金的缺乏,就是最大的困難。
南陽市發改委能源局一負責人介紹,南陽市實施集中供暖時,與信陽面臨的困局類似—歷史原因導致前期沒有配套設施。
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南陽市的一部分企業、用戶也用過蒸汽集中供暖。“但真正意義上的集中供暖還是去年才開始實現。”南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公共事業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王斌說。
南陽市熱力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姚宗軒介紹,之前南陽的供暖是蒸汽供暖,但由于損耗大,未能大規模開展。去年才開始熱水供熱。
南陽市熱力公司是中電投南陽電廠的子公司,也是南陽唯一的供熱企業。
事實上,南陽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與中電投簽署了供熱協議。一公職人員解釋,南陽市發展集中供暖,是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2012年,南陽市修改了城市配套費的規定。明確表示,對新建、改建工程收取每平方米120元的配套費,其中,42元用于支持供熱管網的建設。
“去年市財政給了我們3000萬元的配套資金。”姚宗軒說,市政府的支持,是集中供暖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
但2012年之前,集中供暖項目一直進展緩慢。熱電公司一工作人員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資金。
南陽市發改委提供的一份情況說明顯示,2012年南陽市舉辦全國性的農民運動會,集中供暖則被當成了配套工程,并且還被市政府當做十大民生項目來做,才得以在2013年的冬天實現。
供暖之難
南方集中供暖面臨環保關
除了經濟的原因,很多專家學者反對南方城市集中供暖,更多的是擔心對資源環境的破壞。
河南省氣象局一工作人員稱,供暖并不僅僅是看溫度,還跟濕度、人體舒適度、建筑等有關,需要嚴格論證。
以信陽為例,雖然和北方城市靠近,但地處淮河以南,更偏向南方氣候,這種濕冷很難通過供暖解決。“而且如果重新破路施工,再加上煤電廢氣污染,本來環境很好的信陽,就要被破壞了。”該工作人員說。
在嚴格的供暖紅線之下,武漢、南京、合肥等一些南方城市曾悄然試水集中供暖。早在2005年,武漢就計劃集中供暖,但武漢試行集中供暖的小區,沒有一家能夠運營下去。即便是武漢市有財力和信心集中供暖,依然得不到國家層面的支持。
2010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點名批評武漢的集中供暖,稱“對于這種情況,部里要發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還要將這個城市所有獎牌取消”。由于種種原因,原定于2012年供暖的武漢再次爽約。
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屆綠色建筑大會”上,仇保興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清華大學教授江憶計算過,如果南方所有城市集中供暖,中國每年將多燒5000萬噸煤。這種供暖的“南北分界”,也引起了美國媒體的注意。今年11月15日,環球網援引《洛杉磯時報》報道,稱中國供暖南北分界是時代錯誤,但這種“不公”并不容易解決,尤其是中美領導人在北京剛剛閉幕的APEC會議上宣布的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協議,或許已使該問題變得更為艱難。
供暖之利
有熱電廠靠給居民供暖避免停產
即便是艱難實現了供暖,目前供暖線以南城市的供暖企業,做的多是賠錢買賣。
去年11月,素有“涼都”之稱的貴州六盤水市,經過5年努力,成為貴州唯一集中供暖的城市。據媒體報道,該市的熱力企業并未獲得政府補貼,一直在虧損狀態下運行。
以南陽供暖為例,南陽市集中供暖現在僅有一部分,占城區比例的5%。根據熱力公司提供的數據,現在南陽市有蒸汽管網20公里,為70多家企事業單位、工業用戶供暖,熱水管網16.6公里,為多個小區的居民供暖。兩種供暖方式供暖面積184萬平方米,受益市民10多萬人。
“南陽市供暖第一期的熱水管網投資1.8億元,政府給了3000萬元,剩下的都是企業自籌。”姚宗軒說。
河南商報記者在采訪時,正好遇到幾位到南陽市住建委反映供暖收費問題的市民。這些市民介紹,他們用的是蒸汽供暖。今年他們忽然發現,熱力公司是按照工業用熱收的費。南陽市物價局的標準是,居民用熱每噸100元,工業用熱則是每噸185元。
姚宗軒也很無奈,供熱都是賠錢的生意,以蒸汽供熱為例,每噸的成本現在都已經漲到200多元了。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稱,供熱雖然賠錢,可是企業為什么還做呢?由于發電廠對環境有污染,對一些達不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可能會責令停產,如果承擔著為用戶、企業供熱等民生項目,則有可能成為免死金牌。
“有的城市一直呼吁集中供暖,背后的根本利益是,想利用市民的供熱需求,上馬一些熱電項目。”上述業內人士說,“熱電廠項目很難通過評審,冬天的熱量不用也浪費,如果集中供暖,則容易通過并且有望獲得政府補貼。”
供暖之路
南方或可采用局部供暖方式
雖然國家層面不支持,但自2008年的凝凍災害以來,南方的供暖問題不止一次被集中討論過。
在受災最嚴重的貴州,2009年組織專家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結果只有畢節、水城達到集中供暖標準,最終不了了之。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秘書處張英英說,南方的房子具有墻體薄和門窗多等特點,無法將熱量有效“圈”在室內。
在張英英看來,如果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建設成本太高,另外,南方城市的濕度普遍大,以蒸氣或熱水為載體的熱量在傳輸過程中會被嚴重消耗,如此一來,抵達居民家中的暖氣很難熱起來,且南方真正冷的時間很短,從這些層面來看,集中供暖的模式并不適合南方。
此前,住建部專門提出,確實應該考慮南方供暖問題,但是并非是北方目前通用的集中供暖的方式,提倡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
韓曉平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每當提及這個問題之時,總會有網友站出來批評政府缺乏責任心,但這種觀點有很嚴重的片面性,如果南方城市推行集中供暖,不僅政府會付出很大代價,公眾也可能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
“近年來有人提過以長江為界,但即便以長江為界,還會有人提出來向南移。現在國家實行的標準,是眾多專家討論的結果,具有借鑒意義。”韓曉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