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如何取暖過冬成為當下市民最關注的話題。雖然集中供暖的范圍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多居民無緣集中供暖,只能“自力更生”。目前這部分人群多是使用什么方式取暖呢?記者調查發現,因為年齡、收入的差異,不同人群間的取暖方式也大不相同。
蜂窩煤老年人、打工者的“最愛”
今年10月份,家住曲水亭街的李淑購買了1000公斤蜂窩煤,以備冬季取暖,“買了最好的蜂窩煤,5.3元一塊,這些就夠整個冬天了。”往年,她也是提早做好準備,“天冷了就賣得貴了,而且質量也不行,燒不了多長時間”。
記者了解到,在曲水亭街這一片平房中,居住著2000余人,大多數都是李淑一樣的老年群體,提到冬季取暖方式時,第一反應便是蜂窩煤。“家家戶戶都是蜂窩煤,條件好點的就買點炭。”年近70歲的張阿姨說。
此外,蜂窩煤也是打工者取暖的首選,尤其是魏家莊、王官莊等“城中村”,聚集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這部分人群大多年輕,但收入較低、生活簡樸,白天在外忙碌,晚上就借助幾塊蜂窩煤取暖、燒水,對他們來說,這是最省錢、節約的方式。
電暖器中年群體偏愛“小太陽”
一個“小太陽”、一臺壁掛式空調、一床厚被子,就是劉博(化名)這個冬天取暖的全部工具。50歲的劉博是一家照相館的老板,居住在望平街上世紀80年代的老樓房中。
小太陽’不能離床太近,之前樓下一個小旅館就出過事。”劉博說,一般晚上睡覺前,他都會關了“小太陽”,若是冷就使用空調取暖,“樓里不少人家里都有臺‘小太陽。
在復興大街上擺攤的商販,也多是居住在附近老樓房中的下崗職工。“進門開,出門關。”街上一賣米線的商販說,早上收攤后,沒多久就到了中午擺攤的時間,回家生蜂窩煤爐太麻煩,也耽誤時間,沒等暖和起來就該出門了,不如使用即插即用的電暖器方便,“幾百塊錢,買了能用好幾年”。空調“80后”上班族首選
去年,“80后”上班族肖笛(化名)在復興大街購買了一套老房子作為婚房。雖然地段不錯,離單位近,還屬于學區房,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暖氣。為此,她在家中安裝了碳晶電熱板和空調。
今年7月,家中小公主降生,肖笛也加入了年輕媽媽的行列。家中有了重點保護對象,她對室內溫度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自從入冬以來,家中的碳晶電熱板和空調都長期開著,24小時不停歇,“孩子還小,生怕凍著她”。
“溫度還可以,算下來也跟集中供暖差不多。”肖笛算得很清楚,集中供暖按照面積收費,大約2600元。去年小兩口斷斷續續使用電熱板和空調,一個月的電費400余元,“今年一直使用肯定會貴一些,但估計也就2000多元”,整體來說,她還是覺得這樣的取暖方式挺經濟的。
市場調查取暖電器熱銷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電器商場、以及銷售取暖設備的散戶,發現電油汀、暖風機等取暖電器較為經濟實用,是大多數人群的首要選擇。
“以前以省錢為主,現在講究經濟、方便,又節能、環保。”在館驛街銷售取暖設備多年的王先生稱,2005年以前,店里的“土暖氣”、蜂窩煤爐銷售得較好,而從2005年開始,市民的節能環保意識不斷提高,附近的居民也多以電器取暖來取代過去的蜂窩煤爐。
據王老板店中今年的銷售情況,500到800元的電暖器最為暢銷,也有少數居民選擇價格較高的壁掛爐,“附近有不少在這租房的人,電暖器對于他們來說最方便、實惠”。
而在電器商場中,一對青年夫妻正在選購暖風機,“現在居住的家中面積較小,使用空調不太經濟,暖風機價格適中,剛好適合我們這種情況”。
(本報見習記者梁菲菲郝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