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本報記者王媛媛通訊員胡欣
供暖,是關系民生的“溫度計”,更是檢驗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道“考題”。為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烏魯木齊市以“煤改氣”為契機,全市上下統一思想,抓實抓細,推動供熱單位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由原先的“粗獷式”改變為“精細化”,有效提高了供熱行業的整體供熱質量和服務質量,實現了供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全方面地為民生“溫度”做努力。
提高熱度
體現政府溫情
2014年12月12日,在西后街裝潢公司家屬院403室,市熱力總公司用戶服務中心技術員宋永歡手中的測溫儀顯示22.4℃。住戶孫菊英說:“這兩年家里溫度都挺好的,比往年要熱一些。”
供暖溫度透出民生溫度。烏魯木齊實施“煤改氣”后,不僅提高了保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居民的供熱質量。
“千方百計,保證老百姓家要熱起來,家家戶戶溫度不能低于20℃。”2011年12月22日,自治區黨委常委、烏昌黨委書記、市委書記朱海侖主持召開供熱保障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改善民生、保障供熱工作。
以前首府采暖期室內溫度標準為18℃±2℃,即最低達標溫度為16℃,現在提高了4℃,達到20℃,這也是我國北方城市中的最高供熱標準。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為了更好地執行此項溫度標準,2013年9月1日實施的《烏魯木齊市城市熱力管理條例》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首次予以明確:首府采暖期室內溫度標準不低于20℃。
提高4℃的背后,是城市供熱保障能力的提高,更是各級供熱管理部門和供熱企業付出的辛勤努力。
目前,烏魯木齊市城市供熱體系已經實現了二次跨越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是將原社會分散鍋爐房和自采暖燃煤小鍋爐進行拆除,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由大型燃煤鍋爐房集中進行城市供熱。第二次變革是調整供熱能源結構,采用燃氣鍋爐全部替代燃煤鍋爐進行清潔、高效供熱。
截至2014~2015年度采暖期,全市共有供熱單位230家,燃氣鍋爐房475座,供熱面積1.75億平方米,換熱站1614座,換熱站從業人員6500余人。
“煤改氣”工程實施后,首府供熱管網實現了互聯互通。一旦出現故障,可實現隨時切換,提升了供熱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制定燃氣鍋爐房布點方案時,烏魯木齊專門對一些管網末端的區域,有針對性地增加燃氣熱源點,進一步提高了供熱能力和供熱效率。
隨著熱源生產設備的更新,一次能源利用率由原燃煤鍋爐的80%提升到燃氣鍋爐的92%以上。
2014年,烏魯木齊市針對上一個供暖季暴露的問題,開展了老舊供熱管網系統節能改造工程,對337公里一次、二次老舊管網進行了改造,是我市歷年來投資規模最大、改造范圍最廣、惠及居民用戶最多的一年,使179個片區20萬余戶居民享受到民生工程帶來的成效;對177個換熱站進行溫控節能改造;全市供熱單位也自發投入資金近3億元,用于夏季檢修和技改,保障了采暖期供熱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對服務品質最好的檢驗是實踐。截至目前,市級供熱監督熱線接到的市民電話量與往年同比下降了30%,投訴量下降約50%。
節能降耗
夯實發展之路
供熱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在新的供熱形勢下,要讓人民群眾用得起熱、企業供得起熱,節能降耗是根本途徑。
過去,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福利“包燒”供熱制度的原因,居民住宅室內供熱系統絕大多數為單管垂直串聯系統,加之設備老化和年久失修,系統嚴重垂直失調,高低層冷熱不均,部分用戶缺乏節能意識,因為感覺房間溫度太高而打開門窗,造成熱量浪費。
城市供熱服務工作最好的落腳點,是實現人性化服務。2012~2014年,烏魯木齊市以建筑和供熱節能減排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實施以供熱單位為實施改造主體、換熱站為最小改造單元的既有建筑供熱計量改造模式。
通過建設企業級供熱能耗監測系統和供熱質量服務平臺,實現了供熱運行數據和視頻信息的實時采集分析、用戶室溫的監控、供熱調度管理等功能。根據各區域的供熱情況,供熱單位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調節,做到“低保高控”,避免熱能的浪費。用戶也可根據自身用熱習慣,在一定溫度范圍內自主調節室內溫度,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既能夠滿足用戶熱舒適需求,也推動了供熱領域的節能降耗。
通過一個采暖期的運行,目前,首府實施供熱計量改造的小區,平均能耗較上個采暖期下降20%左右。排除室外天氣影響,供熱單位綜合能耗降低8%~12%,基本達到改造預期目標。截至2014年,全市近43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實現了遠程監控和自動控溫功能,解決了冷熱不均和熱能浪費的問題,供熱能耗大幅降低。
采暖供熱是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領域。為進一步提高我市燃氣鍋爐熱效率,在科學論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2014年,我市在市熱力總公司、華源熱力公司、華凌熱力公司、騎馬山熱力公司4家單位試點實施燃氣鍋爐煙氣余熱深度回收改造。除市熱力總公司用兩年完成外,其余3家試點單位全部按期完成且超額完成改造工作。經測試,改造后鍋爐房排煙溫度均在35℃以下,燃氣鍋爐熱效率提高10%以上,排入空氣的除濕率達到70%,對減少首府霧霾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實現烏魯木齊市供熱行業全面“氣化”后,我市及時改變能耗管理方式,以“燃氣能耗定額管理”為杠桿,徹底將供熱單位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由原先的“粗獷式”改變為“精細化”。按照定額管理、逐年遞減4%的原則,制定了燃氣供熱運行補貼辦法。2013~2014采暖期供熱單位面積能耗由過去的17.3立方米/平方米下降至15.5立方米/平方米,同比下降15.5%。整個采暖期供熱用燃氣成本下降2.5元/平方米,共節約燃氣運行補貼資金3.7億元。
規范管理
提升惠民服務
“十二五”時期,烏魯木齊市供熱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以“煤改氣”為契機,實現了供熱資源全面整合,供熱管理工作步入了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如今,烏魯木齊燃氣鍋爐房已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操作,早已不是往日還需要工人手動加煤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各供熱單位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燃氣鍋爐自控系統,實施燃氣鍋爐群控技術改造,減少單臺鍋爐低負荷運行率,提高鍋爐房整體負荷的科學分配。
走進廣匯熱力三分公司一號站(紅十月站)內,可以看到鍋爐房沒有了“上煤”“除渣”等環節,也沒有儲煤場和輸煤帶。鍋爐房內放置了三臺燃氣鍋爐,白色的地磚、白色的墻壁……徹底顛覆了大家心目中對于傳統鍋爐房的固有印象。工人們也開玩笑說:“以前我們是‘黑領’,現在都成‘白領’了。”
在控制室的一角,放置著三臺燃氣鍋爐控制柜,作為燃氣鍋爐的“聽診器”,燃氣壓力、爐溫、出回水溫度……一系列監測指標一目了然。
“以前都是拿著火鉤看看爐膛內的火燒得怎么樣,現在直接在監控器上看就行了,干凈、省事、環保,聲音也小。”站長陳富剛說,燃氣鍋爐基本為全自動控制,以前鍋爐房有近40人,燃氣鍋爐自動控制后,現在只有15人。
“自2012年冬天改燒天然氣后,這里就干凈多了,省事、環保、聲音也小,但安全程度更高了。”師紹勇干司爐工已經20年了,現在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手拿黑色測漏儀在燃氣鍋爐房內來回巡檢,防止燃氣泄漏。
另外,燃氣鍋爐都是自動化設備,開機時可以設定啟、停爐時間以及相應的溫度和時間,可以更好地為市民服務。
如今,烏魯木齊市已成為天津市、石家莊市、克拉瑪依市等多個疆內外城市供熱考察組學習、交流的平臺。
展望未來
優化供熱結構
城市集中供熱必須適應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供熱方式轉變背后凸顯的是對供熱行業服務升級的適時考驗。在“煤改氣”工程實施后,烏魯木齊供熱行業通過繼續實施供熱計量系統改造、老舊管網改造、建筑節能改造等一系列節能工程建設,切實加強節能定額管理,為從保障型供熱逐步轉變到舒適型供熱奠定了基礎。
2015年,我市將繼續鞏固大氣污染治理成果,在供熱能源結構實現了從燃煤到燃氣質的飛躍后,進一步優化供熱能源結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市將充分利用風電場“棄電”,在達坂城區和烏魯木齊縣示范推廣供熱項目建設,提高電采暖在我市供熱領域的占有率。并結合“七大組團”發展,推廣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沼氣)等多種清潔能源供熱。同時繼續加強節能降耗,實施老舊管網改造、熱計量改造、煙氣余熱回收等一系列系統節能改造項目建設,繼續實現年下降4%的節能目標。
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有了前期“煤改氣”工程的經驗,相信烏魯木齊供熱行業領域很快會邁入更高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