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北京市周邊工業余熱好好用起來,如果用得好,我們測算,基本上可以把北京的供熱缺口都給滿足。”江億說的工業余熱,就包括人們時常看到的工業企業大鍋爐里冒出的“白汽”。“那些‘白汽’大概有五六十攝氏度。”
從工業流程的角度,那些“白汽”已經是經過優化處理了,沒用了。但是冬天我們房子里的溫度供暖需要僅僅是二三十攝氏度,如果通過一些特殊的技術,這些白汽可以成為城市的供熱熱源。
“現在,這個特殊的技術已經有啦。”江億說,這個技術去年還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科技發明獎,不是有個發明就能給的,是需要實踐驗證確實好的才給頒發。”江億介紹,這幾技術在山西、內蒙古等地實踐檢驗已經比較成熟。
江億的“熱源”算盤里,有房山燕山石化、順義啤酒廠、北京在建的四大能源中心和燃氣電廠、盤山電廠等,這些地方都在北京周邊100公里以內。
“如果真能用好這些地方的余熱,什么都不用多燒,什么都不用排放,對環境非常好,也解決了供暖問題。”江億算過賬,把這些余熱從熱源引到住戶,產生的經濟、社會價值與需要的基礎設施投入相比,是很劃算的。
究竟是什么樣的技術呢?江億介紹,類似于高壓輸電的原理,把熱源處四五十度、五六十度的溫度,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在不增加能耗的情況下,讓其溫度升高,然后輸入住戶,再像低壓變壓器發揮的功能類似,把溫度變低到室內所需要的溫度。
“技術上不存在問題,而且可以直接并入到北京的供暖大網,基礎設施投入不算很大。主要問題是要協調政府不同部門間的管理機制,這是大問題。”為此,江億今年向北京市兩會提交了專門提案,并在今天下午召開的政協會議聯組討論上,向北京市政府和相關委辦局領導作了發言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