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段子對南方其他城市,也適用。
近年來,南方城市市民要求冬季供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本報官方微博的一項最新網絡調查也顯示,88%的網民支持南方城市冬天集中供暖。
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地理標志之一淮河跨越安徽,位于江淮之間的省城合肥是個典型的“不南不北”的城市。在集中供暖方面,合肥已經走在南方城市的前列。從上世紀末開始,隨著市政府不斷強制關閉市區內的小鍋爐,集中供暖開始逐步接替一些單位的自辦供暖。
然而,合肥熱電集團經過20多年的推廣和布局,也只在全市166個小區,約10萬戶居民家庭開通了集中供暖服務。這對合肥市近400萬的市區常住人口來說,集中供暖覆蓋率不足一成。
為何群眾強烈呼吁,推進速度卻如此緩慢?
企業推動難有突破
經過若干年努力,合肥市的集中供暖企業現在完全合并到合肥熱電集團旗下。資料顯示,合肥市國資委2007年11月批準,將合肥市從事熱電聯產的三大熱電企業共同組建成合肥熱電集團有限公司。
對于一些單位自辦的傳統小鍋爐供暖設備,合肥市加快了強制淘汰的步伐。從一環以內、到二環以內,再延伸到開發區,高耗能、不環保的小鍋爐在合肥市逐漸被淘汰。
有關部門希望以這種方式為提高集中供暖普及率和覆蓋率創造條件。實際上,全市集中供暖的建設資本金完全由政府配給。近年來,合肥在這方面已經投入10多億元。
“推行集中供暖必須在新建小區超前規劃,想在老小區進行供暖改造的難度很大,幾乎是不可能的。”合肥熱電集團總經理汪昌躍告訴記者,公司每年都會面向房地產開發企業召開推介會,但最終同意市政集中供暖進駐的不超過新開發小區總數的十分之一。
近幾年,盡管合肥申請集中供暖區域有增速趨勢,但實際覆蓋率仍然不夠理想。由于附有市政供暖的小區,房屋往往會增加每平方米數百元的售價,這讓很多定位中端以下市場的開發商難以接受。而定位在中高端市場的小區,開發商同樣會面臨市場上多種供暖設施的選擇,市政集中供暖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即便在供熱企業內部,推進居民集中供暖同樣面臨矛盾選擇。據汪昌躍介紹,按照現在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定價,企業每收2元錢的供暖費,要倒貼0.5元錢。企業不得不通過發展非居民用熱等市場來彌補居民用熱的虧損。
面對諸多矛盾,汪昌躍認為,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必須依靠政府強力推動方可有所突破。
市民喜好眾口難調
記者在合肥調查發現,雖然不少市民要求集中供暖呼聲很高,但卻對當前集中供暖的認可度并不很高,甚至曾經發生過市政供暖進駐小區施工而遭個別住戶阻攔的事件。
事實上,合肥市民家中現在采用燃氣壁掛爐(俗稱家用小鍋爐)取暖越來越多。盡管合肥今年冬天算暖冬,但記者在位于合肥市石臺路上密布的壁掛爐售賣企業里采訪發現,店家的生意非常紅火,不少店主表示購買小鍋爐要預約,四五天才可安裝。
網絡上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合肥市民論壇里,有關選擇集中供暖還是安裝小鍋爐的討論非常激烈,焦點集中于使用成本誰更劃算上。
選擇自己安裝家用小鍋爐的網民認為此舉更加自由,什么時候開暖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取暖設備的維修保養也通過廠家就可以完成,省去后續服務的諸多麻煩。支持集中供暖的網民則認為市政供暖“暖氣”更足、更方便。
而關于使用費用方面,不同用戶之間的分歧較大。記者從合肥熱電集團公司得到的信息是,該市目前大多數新建集中供暖的小區多采用按流量計費方式收費。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居室,一個冬季的取暖消費大多在2000元左右,“極少數家庭24小時大流量使用,會達到6000元左右。”
與見仁見智的討論一時難分伯仲一樣,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供暖方式在面對諸多的消費選擇時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