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披肩卷發烏黑明亮,身穿藏藍色針織衫外套、灰棕色長裙的董明珠,精神狀態頗佳。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之一,董明珠見證了格力從一家小廠走向世界500強。如今,67歲的董明珠依然奮斗在格力一線。
從1990年進入格力,董明珠已在格力工作了30年。近年來,有關董明珠何時退休、格力的接班人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話題一直備受外界關注。
元老高層接連辭職 格力再遭挑戰
從董明珠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以來,格力電器的營收從2012年的1001.1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000.24億元,凈利潤從74.46億元增長到263.79億元,業績不斷創新高。不過,近兩年格力電器多項財務指標出現下滑。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0年,格力電器分別實現營業利潤為296.05億元和260.44億元,同比下滑4.49%和12.03%;凈利潤則分別同比下滑5.88%和10.26%。
如今,董明珠要面對的不僅是業績下滑,還要處理核心員工離職的問題。2021年2月21日,在格力工作29年之久的黃輝辭去了執行總裁職務;2020年8月17日,格力電器董事、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望靖東也因個人原因辭去在格力電器的所有職務,此前他曾在格力工作了18年。
董明珠回應人員變動問題時稱,“任何人不能為企業服務了,甚至于有破壞性了,必須走人”。董明珠坦言,當一個普通員工管好自己就行,成為董事長后,現在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管好整個公司。面對各種挑戰時,普通員工不需要去承擔,把自己的崗位管好就可以了,但董事長管別人,甚至還要處理一些不規范的動作,為了企業,為了大家就要去得罪人,這是自己的選擇。
從近年來格力的人員安排來看,如何培養、留住更多80后、90后優秀年輕人才成為她迫在眉睫考慮的問題。
為了留住最核心的科技人才,早在2017年,董明珠曾在多個場合承諾給“格力員工一人一套房”。但當時有不少人提出質疑,阿里、騰訊、京東等科技公司,都在為員工提供住房福利,如無息購房借款或為員工提供公寓或集體租房,而格力電器要直接“送房”,這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下去,憑格力的實力究竟能否做到?
近期,董明珠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回應稱,格力馬上要投放3700套人才房,即將實現科技人員一人一套房。董明珠表示,分房的目的是,如果員工真正愿意在企業努力奮斗,公司應該給他創造這樣的物質條件,不僅是為了留住人才,更是尊重人才。員工不會單純為了分到房子而留下,而是在企業能否得到充分的尊重,物質是一方面,追求夢想實現價值是另一方面。
對于人才公寓產權屬于員工個人產權還是只擁有使用權,董明珠透露,公司現在也在重新考量。“因為我原來計劃的是能在企業干到退休的員工,這房子就歸你所有,但是我們也了解到,很多年輕員工稱,熬到退休的時間太長了,能不能現在就給我,急需用房。還有的員工說,不要企業白送,比市場價便宜一半就行。員工們有這樣的訴求,我們可能將在下一步對分房的問題做更深入的研究。”
為了招聘到更優秀的的員工,2021年初,董明珠加入了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在她的綜藝首秀中,董明珠提到,明天是屬于年輕人的,并稱“現在年輕人應該加強職業認知,真正的追夢是中國制造。”
作為掌舵格力十余年的“當家人”,董明珠將把手中的接力棒交給誰?
董明珠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選一個接班人并不那么容易。“個人和團隊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沒有領導型的人物,不可能有團隊,但如果一個領導人再優秀,團隊力量不行,執行力不行,企業依然是不行,我覺得如何真正理解兩者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董明珠看來,要成為格力接班人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或素質。一是思想問題,能不能做到為公?能不能放下自我?二是敢講真話干實事,要對企業負責任。三是要尊重制度,具備風險意識。“成為接班人后,不能覺得自由了。對于普通人來說,只要盡職盡責把自己本職崗位做好,但是有權力的干部領導是不一樣的,對他們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除了要尊重企業的規章制度,還必須要有風險意識。”
相較于高管團隊的變動,董明珠與投資人的關系相處較為和諧。2019年年底,格力引入了新的戰略投資人高瓴資本。董明珠表示,對她而言,其實就是股份換了東家。“無論誰投資,我們都希望對方能夠尊重整個團隊。”
“企業的發展不是靠大股東的錢來實現的,是靠企業的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企業文化來實現的。”董明珠指出,在市場競爭下,之前的控股方覺得更應該把企業放手到市場當中進行錘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了股份轉讓。
談及目前與新的投資人關系,董明珠稱,對方從來不會干預企業經營,因為企業本身自有一套經營模式,投資是投資的模式,投資跟制造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管理方式也不一樣。“從企業家角度看,股東跟經營者之間的這種關系,我覺得還是要靠誠信才能打動一切,對彼此負責。我希望格力的投資者是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能更著眼于格力長期的發展。”
“造車夢”能否實現?
圍繞董明珠身上的爭議還有一點,跨界造車。
董明珠的“造車夢”始于2016年。在2016年10月的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提出格力要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下稱銀隆新能源),進攻新能源汽車板塊。然而,當時的中小股東并不買賬。投票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銀隆股權的議案勉強獲得通過,但募集96.9億元配套資金等15項議案,卻受到中小股東聯手阻擊,未能成行。
股東大會碰壁并沒能阻擋“鐵娘子”的腳步。董明珠不久后找來了王健林、劉強東,三人集資30億元買下了銀隆新能源22.388%的股份。不過,收購進程并不順利,受到外界諸多質疑,深圳證券交易所還發出了重組問詢函。
2018年,銀隆新能源屢次被曝出工廠停工、被供應商拉橫幅討債、上市輔導終止、大舉裁員、高管監守自盜……唯一一款造出的汽車銀隆艾菲MPV,也因為疑似套殼豐田埃爾法以及43萬元的逆天售價而無人問津。同年11月,銀隆新能源聲稱,大股東魏銀倉及原總裁孫國華等通過關聯交易侵占公司利益,涉及金額超過10億元。隨后事件不斷發酵,董明珠也與珠海銀隆原控股股東及管理層產生分歧,一度對簿公堂。
如今,時隔五年,銀隆新能源終于被格力電器收入麾下。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公告稱,通過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36億股股份。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與其簽訂了附生效條件的表決權委托協議,董明珠將其持有的銀隆新能源1.93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托公司行使。
也就是說,此次交易完成后,格力電器將合計控制銀隆新能源5.29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占銀隆新能源總股本的47.93%,銀隆新能源將成為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
格力方面表示,未來格力電器可與銀隆在汽車工業產品、儲能相關的電器產品、精密模具、新能源、再生資源等領域形成協同效應,格力電器可在公司治理、市場拓展、研發協同、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多維度賦能銀隆,提高銀隆的產能利用率和產品競爭力。
在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上,董明珠的造車計劃不免會被拿來同雷軍的造車計劃相比。不過,雷軍似乎早有造車想法,但動作顯得謹慎許多。“2013年,我拜會過兩次Elon Musk(埃隆·馬斯克),當年我就成為特斯拉的車主,也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雷軍在其個人公眾號中寫道。但對于造車,小米一直按兵不動。甚至在2020年12月,小米總辦副主任徐潔云仍在微博中表示:“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
有意思的是,在格力宣布18億控股銀隆新能源后的第二天(2021年9月1日),小米官方宣稱,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冊,注冊資本為100億元,雷軍親自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年前,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約”曾賺足眼球,他們于2013年年底公開對賭五年內格力與小米的營收誰更大,結果2018年格力以2000.24億元營收略高于小米1749億元的營收而“險勝”。如今,他們又同時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賽場,站在同一賽道上,誰能勝出也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
“這條戰略重點永遠不變”
從一個年產值不到2000萬元的小廠到多元化、國際化的工業集團,三十多年間,格力電器完成了一個國際化家電企業的成長蛻變。作為元老級員工,董明珠不僅親身經歷了格力作為一個民企從小到大的拼搏過程,也見證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中國制造企業的出海歷程。
在董明珠看來,中國制造業品牌過去也“出海”,并且量很大,但是大多是貼牌。“現在的情況當然好多了,我們現在追求所有的出口都是中國自己的品牌,中國制造。我們曾經講過一段時間制造業‘出海’都指在海外建廠,因為成本低,但是我一直認為我們是中國制造,祖籍依然是中國。雖然國際形式已經變了,但不是中國籍,還叫什么中國制造?”
“中國市場是格力的大本營。”董明珠表示,即使格力擴張,還是以中國為主,但是也會到外面適當布局。比如在巴西,格力每一次運輸產品過去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進入,短的也要三四個月,那三四個月算好的,為了來當地做一些事,所以才在巴西投了一個工廠。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技術創新無疑是其中最大的發展引擎。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格力電器累計發明專利授權數量超過一萬件。從現有數據來看,格力電器已經成為國內首家已授權發明專利過萬的家電企業。
目前,格力已獲得三次國家科技進步獎。2021年4月,在全球制冷技術創新大獎賽頒獎儀式(中國)上,格力聯合清華大學研發的“零碳源”空調技術獲得最高獎。
“我們獲獎獲得太多了。”董明珠表示,就這次創新大賽而言,全球2000多個項目參加競賽,最后格力拿了最高獎。“說實話,這個獎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但不是驕傲。因為我們還有更多的技術需要創新,我們的夢想是爭取零排放,這是我們真正的理想。”
談及未來格力的戰略重點在哪些領域,董明珠表示,“我們的戰略重點,首先是一條永遠不變的戰略重點,就是以技術為創造,以質量為保證,這個是沒有止境的。技術和質量不可能說你今天做好了,明天可以把它放下,這是不可能的,主線是永遠不能放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