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起,他分管公司業務。一是經常要往外面跑市場、見客戶,應酬較多,用他的話說是“疫情放開后,甲方的酒量也明顯上升,有一種要把過去漏喝的酒補回來的架勢”,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他經常帶出去的一些同事,很少幫他“擋酒”,也不主動敬甲方領導酒,常常是他把自己搞得很醉,甲方好像喝得也不盡興,他說這是不是年輕同事們沒有主人翁、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二是,分管公司業務后,他需要了解各業務部門的工作進展,常用的辦法之一就是組織各部門負責人開會,但是他發現,好多時候會議效率都很低,會上常常是他一個人在講,會后又經常“想起”很多重要的事忘了在會上講。以上兩點,他問我有沒有什么建議。
坦率地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也是酒場上不敬酒、不擋酒的“年輕人”,甚至第一次陪領導應酬時,還鬧了個“笑話”——當時,客戶方不斷給我的領導敬酒,領導已經不行了,我坐他旁邊,幫他倒酒,當時喝的是啤酒,因為我的倒酒技術不好,我就反復往酒杯里倒酒——確保領導每一杯都是滿滿的……
實際上,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在酒場上“不敬酒、不擋酒”非常常見,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本身不擅飲酒(也就是領導用人不準,帶了一個不勝酒力的人到酒局上),迄今,我在不同的地方遇見過很多和我年齡相仿或更年輕的人,總體來看,酒量很好(來者不拒,千杯不醉那種)不到十分之一;二是不愿意為工作做自我犧牲,飲酒傷身體,如果喝醉了,接下來幾天精神也會不好,這一原因越來越常見,包括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不愿意加班、熬夜、出差等;三是缺乏職場酒文化的基本禮儀,就是說他們對職場上要不要敬酒、要不要擋酒,完全沒有概念,甚至會認為幫領導擋酒是不禮貌的行為……
我和客戶說,如果你帶出去的年輕人是第一種,那處理起來非常簡單:以后不要帶這樣的人了去應酬就是了。如果是后兩種,那就要教育和培訓,第二種是態度問題,實際上要解決起來比較難,也不能針對某一個人大講特講“敬酒、擋酒”的大道理,有效的辦法之一是要在公司大小場合講清楚工作付出與收獲的關系,也要講清楚公司對員工在工作中付出后所承諾的對等的回報等,如果仍是我行我素,這樣的人就要限制使用,比如公司不能要求所有員工都要應酬,但對市場口、經營口崗位的人來講,這也是崗位職能的其中一項。
第三種情況,就比較好辦了,主要是屬于“無知”,那就培訓員工,培訓主要講具體的方法、工具,使之能夠去操作,當然也要附帶的講講行為背后的必要性,如果是普遍性的問題,就整體培訓,如果是個別性的問題,就單個指導,也可以送出去。
有一點要特別關注,就是當管理者觀察到員工的某種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為的時候,不要希望員工能很快省悟并自我糾正,正確且有效的做法是:直接指出員工行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正確的要求,理想的狀態是還能夠提供示范樣本。
第二關于開會的問題,教科書上講管理者的職能主要是“組織、計劃、協調、控制”,但是我發現管理者很多時候都在開會,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開會就是在“協調”“控制”等,所以,如何開會是管理者首先應具備的硬能力。
回到前文那位管理者所焦慮的問題,一是會上不知道講啥,二是重點內容常常遺忘,三是多長時間開一次會最合適。我給的建議是,前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會前準備來完成,“會前”有兩個時間段,一是從上一次會議結束到下一次會議開始期間,不管這期間時間多長,都屬于會前,那么平時想到什么問題和議題,就要寫下來,可以攢到下一次約定的會議日期再開會,也可以攢到一定問題后,組織臨時會議;二是開會前一天,要將這段時間攢的問題議題全部過一遍,挑出重點,條理清楚的整理好,會上一條一條講,想清楚的講自己的觀點,沒想清楚的,組織大家討論……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會上無重點,會后拍大腿的情況……
實際上,在時間管理里有一個工具——釋放大腦,大致意思是我們的腦容量是有限的,尤其當一個人升至管理者的時候,他通常都會有很多工作線條,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靠大腦記憶,往往越到后面越會出差錯,有效的辦法是,運用雙手,釋放大腦,就是把臨時想到的內容都用筆寫下來(手機中的記事本也一樣),這樣就完全不用浪費腦力去記東西,既輕松又牢靠。會議的頻率通常是要看團隊的默契程度,一般2周左右開一次會是比較理想的頻率。
實際上,開會和應酬幾乎是所有管理者都不能回避的工作,有效會議的秘訣是把管理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傳遞到位,不應變成個人的“口才秀”,更不是“茶話會”,而應酬實際上也是職場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場景,盡管不同地域的“酒文化”有較在原差異,但也都有應酬這一項(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