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城區集中供暖現狀:價格全省縣級城市最低,78%的集中供熱普及率全國最高,全長78公里的管網,供熱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
自1995年平陰集中供暖實行17元/平方米的價格以來,已堅持了20年不變,即使在2000年以來面臨全國煤價暴漲的形勢下,也沒有漲一分錢。這一價格在我省縣級城市中屬最低。和低價格相反的是,平陰供熱交出了上面的成績單。
目前,總長度78公里的管網,東到安城鎮,西到瑪鋼科技園和玫瑰社區,形成了一縱六橫的管網格局。供暖已實現了循環水供暖的自動化控制,繳費也實現了信息卡銀行繳費和網上繳費相結合的方式。
●打響“三大戰役”,技改和創新帶來了全廠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和運營成本的全面下降。
琦泉熱電自上世紀80年代末建廠后,一直使用三臺35噸每小時鏈條鍋爐生產,熱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為了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1999年公司籌措資金1400多萬元,新上了第一臺75噸每小時循環流化床鍋爐,邁出了綜合利用、節能降耗的第一步。
2001年,改制為濟南市琦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后,面對煤價上升的巨大壓力,公司意外發現了燃燒煤泥的優勢,隨即打響了全方位技術改造的“三大戰役”——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了以煤泥燃燒為主,以白云石、秸稈、石油焦和工業鹽為輔的燃料多元化“配方”。燃燒排出的灰渣通過球(,作為水泥的摻和料銷售,實現變廢為寶;在鍋爐技術改造方面,將中溫中壓升級為高溫高壓,實現了高溫高壓—中溫中壓—工業供熱—居民供暖的四級梯級利用;在水利用技術改造方面,改變建換熱站、用蒸汽加熱水再向居民供暖的陳舊工藝,改為用冷卻汽輪機產生的循環熱水供暖。
自2005年開始,公司連續九年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在全國地方熱電行業中首家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擁有熱電領域自主專利技術49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2012年,琦泉熱電創新轉型、實施新能源戰略的第一個生物質發電項目,也是全市首家的瑋泉生物質發電項目建成投產,并在當年供暖季首次參與集中供暖。2014年,公司又建成濟南商河玉泉、貴州金沙金泉兩個生物發電項目,均為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目前公司在建的河北大城、菏澤鄆城、臨沂蘭陵項目正在穩步推進。2014年10月,公司與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新能源聯合研究實驗室”,在生物質能相關產品研發、微電網示范工程等領域開展產學研合作。
●通過技改和轉型,供暖早已不是公司主要盈利點,產品多元化彌補供暖損失。
20年不間斷的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給琦泉熱電帶來的是經營成本的下降和產品的日趨多元化。如今,公司在鞏固熱電聯產這一老本行的前提下,還對外輸送風能,用生產余熱供暖。去年,全年累計完成發電量4.17億度,供電量3.48億度(不含瑋泉),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75億元,繳稅7000萬元,利潤兩億元。通過多輪技改,目前琦泉供暖的熱水其實是冷卻汽輪機時產生的低溫循環熱水,在保證火力發電、工業供熱的同時,“順便”就完成了向居民供暖。董靜波介紹,17元/平方米的供暖價格,單純從熱的成本分析,是虧本的,但公司產品多元化彌補了供暖的損失。同時也由于“不漲價”策略,使城區熱化率從原先的30%提升到現在的90%。因此,琦泉有底氣向全社會鄭重承諾:再堅守20年價格不變,回報平陰鄉親。
(本報記者馮經偉通訊員郭瑞忠趙軍范龍棟)來源: 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