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的朋友抱怨,自己所在部門團隊“內卷”嚴重,起因是某個新人同事“卷”得特別招搖,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讀了什么書、上了什么課。部門領導看到以后,非常肯定這種好學精神,還在會議上頻繁點名表揚這位上進青年,鼓勵其他同事效仿。
并且,不到一年,這位新人同事便被領導破例提拔,連續(xù)晉升兩個職級,讓其他人好不眼紅。這種行為讓整個部門都燃起了“我也可以”的雄心,或者說是“不能掉隊”的焦慮,紛紛開始全情投入“內卷”,除了工作日加班,還主動在節(jié)假日獻身工作。
在小編看來,優(yōu)秀的新人同事被晉升兩級,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而這種破格的做法,更是領導在釋放一種信號——公司非常注重員工的業(yè)務能力。
從管理理論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鯰魚效應”。通過優(yōu)秀的新人同事,來激勵原本日漸沉悶的團隊,激發(fā)其他員工的好勝心,從而提升團隊整體的戰(zhàn)斗力。
什么是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然而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后的環(huán)境。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返航路途往往很長,而沙丁魚又生性懶惰,不愛運動,因此沙丁魚往往一回碼頭就已經死了大半。
但其中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卻總是活的,而且?guī)缀跛恤~都非常生猛,也因此賺得比別人更多的錢。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秘密,原來是他在魚槽中,多放了一條鯰魚。沙丁魚因為鯰魚這一異己分子的到來會異常緊張,為了躲避鯰魚因此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都活著回到了港口。
這種被對手激活的現(xiàn)象就被稱作“鯰魚效應”。在企業(yè)管理中,鯰魚效應就是指采取某種手段或措施,刺激團隊活躍,積極投入市場競爭。從形式上,它表現(xiàn)為:
一是不斷補充新鮮血液,讓那些朝氣蓬勃、思維敏捷的年輕人才,進入到原有的老職工隊伍中,打破原有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慣性思維,重新煥發(fā)團隊的整體活力,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二是通過引進新的管理理念,設立新的管理制度等,來激發(fā)團隊的危機意識和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推動良性競爭的促進。
比如,主營云計算業(yè)務的網心科技,便是一家具有極強戰(zhàn)斗力隊伍的公司(其母公司為迅雷)。
作為一家互聯(lián)網企業(yè),網心科技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市場,以及不斷更新迭代的技術。為了時刻保持積極的創(chuàng)新氛圍和競爭意識,網心科技采取了“扁平化管理+末位淘汰制”的管理手段,來激活團隊的競爭性,以留住真正的精英人才。
由于網心科技的扁平化管理,其考核機制極富特色——領導沒有考核權,考核主要靠互評。整個流程并不復雜。在正常情況下,評分為C的員工基本上會被公司淘汰。淘汰的比例一般是5%。
互評機制主要是讓每個員工自行選擇8個互評人。而這個互評的結果,反映了合作同事對他的綜合評價。之所以選擇8人來評分,是為了盡量保持結果的客觀性。
而選定互評人選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研發(fā)人員的互評人必須至少包含一個產品人員,一個測試人員以及至少兩個開發(fā)人員等,主要標準為與其相關的崗位。在此基礎上,管理者會通過其平時工作情況,來鑒定該員工選擇的互評人是否合理。
這種機制不僅淘汰與公司不匹配的員工,對優(yōu)秀的同事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增加了他們的認同感。而在這種高要求下,網心科技的員工往往付出了超出同行標準的努力。而其產品贏得了眾多用戶的良好口碑。
對于這個案例,鯰魚效應就是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管理制度來發(fā)揮作用的。
鯰魚效應的利與弊:上進還是內卷?
然而,這一效應也需慎用。比如,領導把握的度很重要,如果總是故意將注意力集中于新人身上,勢必會引起其他成員的不滿,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很上進的員工,他們會因為領導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沒有做到一視同仁,而變得消極怠工。
那么,這條鯰魚帶來的活力,反倒成了阻力和壓力。
開頭的故事中,小編的這位朋友就是這種情形。她是一名老員工,但晉升流程極其普通,速度不快也不慢,面對優(yōu)秀的新人同事,她不自覺地也開始各種內卷,報班、上課,有用的都先占上,好像這樣就可以追平落下的差距。
另外,朋友還說,因為這位領導對她的業(yè)務領域并不了解,所以她做的好與不好,領導也很難領會得到。而且領導下達的指令,也不符合她工種的習慣和節(jié)奏。總而言之,就是非專業(yè)的領導來管理專業(yè)團隊,彼此無法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這讓她有種重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
業(yè)務上的努力不被看到,她只好做一些形式上的表現(xiàn),來讓領導看到。而這種上進,充其量就是一種“內卷”。在各種內卷,以及各種“討好”領導之后,小編的這位朋友,終于熬不住,選擇離開了這家公司。
可見,鯰魚效應的弊端很明顯,雖然可以掃除團隊惰性,但是推動不足,創(chuàng)新的活力就難以釋放到位。
最后的話:謹慎避坑
競爭壓力就是把雙刃劍,不僅要選擇好的“鯰魚”,還要甄別領導的素質,更要注重員工的個性特質,同時規(guī)避運用過程中的各種消極面。
比如,鯰魚不好管理,反倒成了害群之馬;而員工本身進取,反倒造成不必要的“內卷”;領導若不具備相應素質,可能無法有效推動進程;而過程中的各種bug,如由于激勵不足,便無法發(fā)揮積極效應。
鯰魚效應,雖然被許多大佬提倡,但是要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還需謹慎避坑。用的好,就是死灰也能復燃;用的不好,就是烈火也能覆滅。
鯰魚效應在很多企業(yè)單位都有運用,不知各位讀者朋友們,對此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