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要運轉有太多成本,比如房租,水電,工資,通訊費,營銷費用等等,這些費用都是看得見,算得出的,都是可控的,只要是可控的就不可怕,怕的是那些不可量化,不可控,卻影響巨大的成本。
這些成本控制不好,可能會直接帶來經濟損失,但是除了經濟損失之外,更嚴重的是會造成員工執行力差,團隊凝聚力差,公司發展遲緩,這種損失不是用錢和數字可以衡量的。
01
試錯成本
例如選人,這個相信大家深有體會,面試的時候看著不錯的應聘者到了崗位上無論如何都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這個時候很多企業就會動“殺機”,一旦動手,不僅會讓我們在這個員工身上投入的精力,物力,財力付諸東流,浪費的時間也是難以承受之重;但是如果不動手,會出現更高的時間成本。
是割肉還是承擔著更高的風險持倉觀望,就會讓人很糾結。
而且,如果人選不好,頻繁的流動,也會影響團隊的氛圍,這些都是試錯成本。
當然,這種試錯成本不可能徹底割除,只能通過一定的方案盡量降低,也就是之前我曾經寫過的,外貿人才終極方案。
02
解釋成本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到過這樣一段對話:
某個皇帝(貌似是漢文帝)問他的大臣,為什么開國之初有那么多有名的大將,而到了現在卻無大將可用呢?
大臣回答,開國之初,高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將能放開手腳,建功立業;而到了現在,駐外的將軍每做一件事,都會面臨著被御史罵的局面,大量的時間用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上,久而久之,誰還敢有所作為呢?
其實,這就是解釋成本,解釋成本過高會直接導致執行力太差。
由上到下,令不行禁不止,把開公司搞成了辯論賽,關鍵時刻的變革不干脆,不果斷,只會錯失良機。
由下到上,中層管理有能者需要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向聽不懂,看不明白的高層管理的反復解釋上,好方案不能實施,或者獲準實施的時候自己的銳氣已經被完全磨滅,這是病,要治。
03
時間成本
時間成本跟上面的兩個成本有所交叉,試錯會帶來時間成本,解釋過多也會帶來時間成本,還有一些企業的內部不高效行為也會帶來巨額時間成本。
舉幾個例子:
再發明一次輪子。明明很多模式已經被證明了一次又一次,直接借鑒,完善,落地就能發揮能量了,還要自己再折騰一遍,不停的試錯;這是不會借力,不會使用第三方資源所帶來的時間成本。
溝通效率低。公司內部,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沒有一種合理的溝通模式,一件事情總是得不到有效的溝通和解決;這是因為缺乏流程化和機制所帶來的時間成本。
執行效率低。一件事形成了結論,制定了方案步驟,卻遲遲難以實施,可能是方案不夠明確,更有可能是缺乏后期監督;惰性,是人的天性,找到合適的機會便會綻放笑容。
無謂會議過多。很多小公司有大企業的病,動不動就各種會議,關鍵是根本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會議流程,每次會議都是某個領導的獨角戲,員工已經完全把會議當成了形式,甚至負擔。
我們在進入企業進行輔導的時候,發現這種現象很普遍,晨會,周會,月總結,季度總結,弄得大家不厭其煩,真的是會議本身有問題嗎?
完全不是,當我們把流程梳理進去之后,會議就變成了利器:
“
1.確認會議目的,今天我們開會的目的是什么?必須開會啊?2.會議流程,今天的會議是怎么樣的流程,是誰會發言?有沒有通知到發言人事先準備,不至于到時候無話可說。
3.會議記錄,一個會議討論某一個議題,會不會有會議記錄?
4.會議決議,既然有目的,就要實現目的,實現目的就要形成決議。
5.實施落地,決議有了,就有實施落地?誰來主導實施落地?誰來監督?
這些成本可以估算出來嗎?
很難,但是我們很容易會想到它們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所以,建立一定的機制來控制這些成本就會變得很重要,文中我提出了一些機制,這些都是被實踐證明切實有效的,就看大家的落地執行能力了。








